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宋、齐、莒、晋郑八年之间五君杀死。楚灭舒蓼。刘歆以为,四月二日鲁、卫分。

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刘向以为,先是楚商臣弑父而立,至于严王遂强。诸夏大国唯有齐、晋,齐、晋新有篡弑之祸,内皆未安,故楚乘弱横行,八年之间六侵伐而一灭国,伐陆浑戎,观兵周室;后又入郑,郑伯肉袒谢罪;北败晋师于邲,流血色水;围宋九月,析骸而炊之。刘歆以为,十月二日楚、郑分。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陈夏征舒弑其君,楚灭萧,晋灭二国,王札子杀召伯、毛伯。刘歆以为,二月鲁、卫分。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邾支解鄫子,晋败王师于贸戎,败齐于鞍。刘歆以为,三月晦朓鲁、卫分。

诗句:
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宋、齐、莒、晋郑八年之间五君杀死。楚灭舒蓼。刘歆以为,四月二日鲁、卫分。

译文:
十五年“六月初八”,发生了日食,这是一次天文异常事件。根据董仲舒和刘向的说法,在宋、齐、莒、晋、郑这八个国家中间,先后有五位君主被杀。同时,楚国消灭了舒蓼的封国。刘歆则认为,在四月初二,鲁国和卫国两国之间产生了日食现象。

关键词注释:

  1. 十五年:“十五年”指的是西汉成帝时期,具体日期为公元前12年6月8日。
  2. 日有食之:这里的“食”指的是日食,是一种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遮挡住太阳光线,导致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暂时不见阳光。
  3. 宋、齐、莒、晋郑:这些国家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小国,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和政变。
  4. 楚灭舒蓼:楚灭舒蓼是指楚国吞并了舒蓼这个小国家。
  5. 刘歆: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西汉成帝时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及其引发的天文现象。诗中提及的“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反映了当时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读,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敬畏。同时,通过描述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变动和战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诸侯纷争的局面。诗中的天文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事件,更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反映和解释,体现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重视和尊重。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国家,如宋、齐、莒、晋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绘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