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日有食之。

四年十月甲寅晦,日有食之,在斗十九度。

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日有食之,不尽如钩,在亢二度。哺时食从西北,日下晡时复。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在斗九度,燕地也。后四年,燕剌王谋反,诛。

元凤元年七月己亥晦,日有食之,几尽,在张十二度。刘向以为,己亥而既,其占重。后六年,宫车晏驾,卒以亡嗣。

宣帝地节元年十二月癸亥晦,日有食之,在营室十五度。

五凤元年十二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在婺女十度。

四年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毕十九度。是为正月朔,慝未作,《左氏》以为重异。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娄八度。

四年六月戊寅晦,日有食之,在张七度。

建昭五年六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不尽如钩,因入。

诗句:
1 思心之不睿,是谓不圣。

  1. 厥咎霜,厥罚恒风。
  2. 厥极凶短折。
  3. 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时则有牛祸,时则有心腹之痾,时则有黄眚黄祥。
  4. 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

译文:
在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日,发生了日食。四年十月甲寅晦日,也发生了日食,发生在斗九度位置。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太阳被遮住,到下晡时分又重新露出来。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日,发生日食,位于斗九度位置,燕地有异象。四年后,燕剌王谋反被杀。元凤元年七月己亥晦,发生了日全食,几乎全部消失,在张十二度位置。刘向认为这一天的日食重兆,之后六年,宫车晏驾,最终没有嗣子。宣帝地节元年十二月癸亥晦,发生了日食,位于营室十五度位置。五凤元年十二月乙酉朔,发生日食,位于婺女十度位置。四年四月辛丑朔,发生日食,在毕九度位置,这是正月初一日,邪恶还未显现,《左氏》认为这是重兆。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发生日全食,在娄八度位置。四年六月戊寅晦,发生日食,在张七度位置。建昭五年六月壬申晦,太阳被遮住,进入中天。

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 思心之不睿,是谓不圣:意指思考不明智,这被认为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其后果是“厥咎霜”,即带来寒冷、霜冻等不良天气现象。
  • 厥咎霜,厥罚恒风:这里的“厥咎”是指由某种情况引起的不良后果,“厥罚”则是相应的处罚措施,常为“恒风”,即持续的风。此句说明恶劣的自然条件是由于不明智的行为导致的。
  • 厥极凶短折:极端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生命的危险或重大损失,如短命或折断死亡。
  • 时则有脂夜之妖,时则有华孽:“脂夜”指的是夜间的油脂或类似物质,通常与灾异有关;“华孽”则可能指美丽的花朵或植物结出的果实。这些征兆通常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发生。
  • 时则有牛祸:牛在某些文化中代表力量与财富,牛祸可能指的是由于力量过大而导致的灾难或冲突。
  • 时则有心腹之痾:心腹之疴是指影响整个国家的重大疾病或危机。
  • 时则有黄眚黄祥:黄眚和黄祥是古代天文学中用来解释天文异象的语言,这里可能指特定日期发生的自然现象或预兆。
  • 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金、木、水、火各自克制土,这里的“沴”表示相冲或相克的关系,意味着自然灾害往往因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

赏析:
该诗记录了西汉时期不同年份和地区的多次日食现象及其背后的天象解释。通过分析日食与季节、政治事件的联系,反映了汉代学者对于天文现象的解释以及这些现象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其中提到的“思心之不睿”等语句,不仅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现象的解读,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身行为的反思。此外,诗中提到的各种天象(如霜、恒风)与人类活动(如叛乱、疫病)之间的联系,展现了古人试图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和解释,理解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