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在尾二度。
五年正月己巳朔,日有食之。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日有食之。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刘向以为,前年高园便殿灾,与春秋御廪灾后日食于翼、轸同。其占,内有女变,外为诸侯。其后陈皇后废,江都、淮南、衡山王谋反,诛。日中时食从东北,过半,晡时复。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胃三度。
六年十一月癸丑晦,日有食之。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柳六度。京房《易传》推以为,是时日食从旁右,法曰君失臣。明年丞相公孙弘薨。日食从旁左者,亦君失臣;从上者,臣失君;从下者,君失民。
元鼎五年四月丁丑晦,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三度。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三年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五年正月己巳朔,日有食之;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日有食之;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刘向以为,前年高园便殿灾,与春秋御廪灾后日食于翼、轸同。其占,内有女变,外为诸侯。其后陈皇后废,江都、淮南、衡山王谋反,诛。日中时食从东北,过半,晡时复。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胃三度;六年十一月癸丑晦,日有食之;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柳六度。京房《易传》推以为,是时日食从旁右,法曰君失臣。”
诗句解析及译文
- 三年九月丙子晦:此句描述了某一年的秋季月末,发生了一次日食事件。
- 三年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具体指出了这次日食发生的时间是在戊子月的初三日(即丙子日)。
- 五年正月己巳朔,日有食之:该句提到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那天,发生了日食现象。
-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日有食之:这句说明在农历正月三十日这一天,又有一次日食发生。
- 七年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这里提到了一个特殊的日食时间点,即在农历七月初一前一天,也就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出现了日食。
-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日有食之:这句说明了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
- 六年十一月癸丑晦,日有食之:这一句记录了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发生的日食。
-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这是描述发生在农历五月的最后一天,也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次日食。
关键词注释
- 三年: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纪中的第三个年份。
- 九月:指农历九月,通常对应公历十月或十一月。
- 丙子晦:这里的晦表示农历月末,“丙子”为干支纪年中的一个日子。
- 日有食之:表明在农历九月的某个月末,天空中出现了日食现象。
- 五年:此处的五年是指公元前二世纪中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年份。
- 正月:这里特指农历的正月,即一年的开始。
- 己巳朔:这里的“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己巳”为该月的具体日期。
- 元光元年:指公元前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一。
- 二月丙辰晦:指农历二月的最后一天,晦是农历月份的末尾。
- 七月癸未:这里的癸未可能是具体的农历日期,位于七月的某天。
- 先晦一日:意为在农历七月初一之前的一天,即六月初九。
- 元朔:这里指公元前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 十一月:指农历的十一月,即每年的最后一个月。
- 癸丑晦:农历十一月的末日。
- 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之一。
- 五月:这里指农历五月,即农历四月中旬到下旬。
- 乙巳晦:农历五月三十日的最后一天。
- 六月二十九日:农历七月初三的前一天晚上。
- 七月初一:农历七月的第一天。
- 六月二十九日:农历七月初一的前一天晚上。
- 六月二十九日:农历七月初一的前一天晚上。
- 六月二十九日:农历七月初一的前一天晚上。
赏析
本诗通过记录不同年份的多个日食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天文现象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关注。通过这些天文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其对应的历史背景,可以窥见古人对宇宙规律的认知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与研究精神。此外,这些记录也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