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宿在心,天子象也。时京师微弱,后诸侯果相率而城周,宋中几亡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刘向以为,时吴灭徐,而蔡灭沈,楚围蔡,吴败楚入郢,昭王走出。刘歆以为,二日宋、燕分。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郑灭许,鲁阳虎作乱,窃宝玉大弓,季桓子退仲尼,宋三臣以邑叛。刘歆以为,正月二日燕、赵分。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晋三大夫以邑叛,薛弑其君,楚灭顿、胡,越败吴,卫逐世子。刘歆以为,十二月二日楚、郑分。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宿在柳,周室大坏,夷狄主诸夏之象也。明年,中国诸侯果累累从楚而围蔡,蔡恐,迁于州来。晋人执戎蛮子归于楚,京师楚也。刘向以为,盗杀蔡侯,齐陈乞弑其君而立阳生,孔子终不用。刘歆以为,六月晋、赵分。

《汉书》中有关日食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天象观测和历法记录的重要性。以下是对《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中相关诗句的翻译、注释及赏析:

  1. 诗句及译文
  •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董仲舒以为,宿在心,天子像也。时京师微弱,后诸侯果相率而城周,宋中几亡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刘向以为,时吴灭徐,而蔡灭沈,楚围蔡,吴败楚入郢,昭王走出。刘歆以为,二日宋、燕分。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郑灭许,鲁阳虎作乱,窃宝玉大弓,季桓子退仲尼,宋三臣以邑叛。刘歆以为,正月二日燕、赵分。
  •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后晋三大夫以邑叛,薛弑其君,楚灭顿、胡,越败吴,卫逐世子。刘歆以为,十二月二日楚、郑分。
  •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宿在柳,周室大坏,夷狄主诸夏之象也。明年,中国诸侯果累累从楚而围蔡,蔡恐,迁于州来。晋人执戎蛮子归于楚,京师楚也。刘向以为,盗杀蔡侯,齐陈乞弑其君而立阳生,孔子终不用。刘歆以为,六月晋、赵分。
  1. 诗词注释
  •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是《汉书》中的一篇专门讨论天文、星象以及与这些现象相关的政治事件的历史文献。它主要记录了西汉时期的政治变动、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诗句中的“宿”指的是古代天文术语中的星宿。文中提到的“宿在心”,意指心宿星的位置或性质。
  • “天子象也”表明这些星宿的变化被古人认为是反映天子状态的信号。
  1. 诗词赏析
  •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详细记录,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以及对它们所可能预示的政治和社会变化的敏感。这种关注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敬畏和尊重。
  • 诗句反映了古人对于星象与国家命运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和信仰。通过观察星象的变化,人们试图从中获取对未来的预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
  • 诗中提到的各种历史事件,如诸侯的反叛、战争、政变等,都是古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表现。通过这些事件的发生,古人试图理解这些星象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含义。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中关于日食的诗句不仅记录了天文现象,而且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联系的理解。通过对这些诗句的翻译和注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宇宙观、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