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周景王老,刘子、单子专权,蔡侯朱骄,君臣不说之象也。后蔡侯朱果出奔,刘子、单子立王猛。刘歆以为,五月二日鲁、赵分。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宿在心,天子之象也。后尹氏立王子朝,天王居于狄泉。刘歆以为,十月楚、郑分。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宿在胃,鲁象也。后昭公为季氏所逐。刘向以为,自十五年至此岁,十年间天戒七见,人君犹不寤。后楚杀戎蛮子,晋灭陆浑戎,盗杀卫侯兄,蔡、莒之君出奔,吴灭巢,公子光杀王僚,宋三臣以邑叛其君。它如仲舒。刘歆以为,二日鲁、赵分。是月斗建辰。《左氏传》梓慎曰:“将大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是岁秋,大雩,旱也。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故同道;冬夏至长短极,故相过。相过同道而食轻,不为大灾,水旱而已。

”`
汉书 · 志 · 五行志下之下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周景王老,刘子、单子专权,蔡侯朱骄,君臣不说之象也。后蔡侯朱果出奔,刘子、单子立王猛。刘歆以为,五月二日鲁、赵分。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宿在心,天子之象也。后尹氏立王子朝,天王居于狄泉。刘歆以为,十月楚、郑分。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为,宿在胃,鲁象也。后昭公为季氏所逐。刘向以为,自十五年至此岁,十年间天戒七见,人君犹不寤。后楚杀戎蛮子,晋灭陆浑戎,盗杀卫侯兄,蔡、莒之君出奔,吴灭巢,公子光杀王僚,宋三臣以邑叛其君。它如仲舒。刘歆以为,二日鲁、赵分。是月斗建辰。《左氏传》梓慎曰:“将大水。”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是岁秋,大雩,旱也。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故同道;冬夏至长短极,故相过。相过同道而食轻,不为大灾,水旱而已。

诗句翻译:

  1.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周景王年老,刘子、单子专权,蔡侯朱骄,君臣关系紧张的预兆。后来蔡侯朱果然逃亡,刘子、单子立王猛。刘歆认为是五月二日鲁、赵分开。
  2.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这是由于星宿位于心脏,象征着天子的形象。后来尹氏立王子朝,天王居住在狄泉。刘歆认为是十月楚国和郑分开。
  3.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认为这是由于星宿位于胃部,象征着鲁国的形象。后来昭公被季氏驱逐。刘向认为是从十五年至此岁,十年间天戒七见,君主仍未觉悟。后来楚国杀死了戎蛮子,晋国消灭了陆浑戎,盗贼杀害了卫侯兄,蔡、莒之君逃亡,吴国灭亡巢,公子光杀了王僚,宋国的三位大臣因封地叛变其君。其他类似董仲舒。刘歆认为是二日鲁、赵分开。这个月斗建辰。《左传》梓慎说:“将有大水。”昭子说:“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将积聚也。”这一年秋天,举行了雩祭,是旱灾。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春秋分昼夜相等,所以同道;冬夏至长短极,所以相过。相过的同道而食轻,不为大灾,只水旱而已。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代对天象与人事关联的重视,体现了董仲舒和刘向对天象变化的深入观察和解读。诗中通过对不同年份天象的记录,揭示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对于“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将其解释为周景王衰老,刘子、单子专权,蔡侯朱骄等现象。而刘歆则认为是鲁、赵两国的分野。这表明董仲舒和刘向都试图通过天象来预示未来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动荡。此外,诗中的“昭公为季氏所逐”、“后楚杀戎蛮子”等事件也都被用来说明天象与人事的紧密联系。整体上,这首诗展示了汉初时期对于天文观测的重视以及将天文现象与人间事务相结合的思考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