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七年正月己丑晦,日有食之,既,在营室九度,为宫室中。时高后恶之,曰:“此为我也!”明年应。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二度。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虚八度。

后四年四月丙辰晦,日有食之,在东井十三度。

七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景帝三年二月壬牛晦,日有食之。在胃二度。

七年十一月庚寅晦。日有食之,在虚九度。

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日有食之。

中二年九月甲戌晦,日有食之。

三年九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几尽,在尾九度。

六年七月辛亥晦,日有食之,在轸七度。

后元年七月乙巳,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

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奎十四度。刘向以为,奎为卑贼妇人,后有卫皇后自至微兴,卒有不终之害。

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译文: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六月丙戌日,发生了日食。
注释:高后,指汉文帝刘恒的祖母吕雉;二月,表明是农历日期;丙戌,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日食,是指月亮挡住了太阳,导致地球上的观察者只能看到月亮而看不到太阳的现象。
赏析:此句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记载。日食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

七年正月己丑晦,日有食之,既,在营室九度,为宫室中。
译文:高后七年(公元前183年)正月己丑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七年,指高后七年,即汉文帝刘恒在位的第7年;己丑,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日食之后,月体进入营室宿,这是古代对星宿的一种划分;宫室中,指的是皇宫内部。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后,月亮进入营室宿的情况,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
译文: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癸卯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文帝,指汉文帝刘恒;二年,指文帝即位后的第2年;十一月,表明是农历日期;癸卯,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婺女,是二十八宿之一;一度,指的是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记载。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二度。
译文: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十月丁酉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文帝三年,指文帝即位后的第3年;十月,表明是农历日期;丁酉,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斗宿,是古代对星宿的划分;二十二度,指的是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后,月亮进入斗宿宿的情况,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虚八度。
译文: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十一月丁卯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文帝三年,指文帝即位后的第3年;十一月,表明是农历日期;丁卯,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虚宿,是古代对星宿的划分;八度,指的是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后,月亮进入虚宿宿的情况,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后四年四月丙辰晦,日有食之,在东井十三度。
译文:文帝后四年(公元前173年)四月丙辰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文帝后四年,指文帝即位后的第4年后;四月,表明是农历日期;丙辰,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东井宿,是古代对星宿的划分;十三度,指的是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后,月亮进入东井宿宿的情况,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七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译文:文帝七年(公元前169年)正月辛未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文帝七年,指文帝即位后的第7年;正月,表明是农历日期;辛未,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日食,指的是月亮遮挡太阳的事件。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关注。

景帝三年二月壬牛晦,日有食之。在胃二度。
译文: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壬牛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景帝,指汉景帝刘启;三年,指景帝即位后的第3年;二月,表明是农历日期;壬牛,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胃宿,是古代对星宿的划分;二度,指的是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后,月亮进入胃宿宿的情况,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

七年十一月庚寅晦。日有食之。在虚九度。
译文:景帝七年(公元前152年)十一月庚寅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景帝七年,指景帝即位后的第7年;十一月,表明是农历日期;庚寅,是这一天的具体干支;虚宿,是古代对星宿的划分;九度,指的是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在冬至之后的夜晚,反映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测。

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日有食之,在尾九度。
译文:孝景帝中元年(公元前141年)十二月甲寅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孝景帝中元年,指孝景帝中元年开始的一年;十二月,表明是农历日期;甲寅,是这一年的具体干支;尾宿,是古代对星宿的划分;九度,指的是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的时间是在冬季,反映了古代对天文时间的认识。

中二年九月甲戌晦,日有食之。
译文:孝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39年)九月甲戌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中”表示中元年间的某年;九月,表明是农历日期;甲戌,是这一年的具体干支;日食,指的是月亮遮挡太阳的事件。
赏析:此句描述了日食发生的时间是在秋季,反映了古代对天文时间的认识。

三年九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几尽,在尾九度。
译文:孝景帝中三年(公元前138年)九月戊戌日,发生了一次日食。到了尾宿接近尽头的时候。
注释:”中”代表中元年间的某一年;九月,表明是农历日期;戊戌释义:九月的最后一天;尾宿说明这次日食发生在晚上。
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译文:孝文帝元年(公元前168年)六月丙戌日,发生了一次日食。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日应于营室九度的“中”位。
应,即对应的意思;营室九度,即古代天文学上的一个角度单位。
赏析:此句描述了一次符合历法的日食事件,反映了古代天文历法的准确性。

网页时间是:2022-12-02
汉书原文带拼音及翻译,【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汉书》传曰:“思心之不睿,他谓之为不圣,其咎霜,其祸恒风,极凶短折。”时则有脂夜之妖,其时又有华孽。时则有牛祸,亦时则有心腹之痾。时则有黄眚黄祥,亦时则有金木水火沴土。
译文: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记载:“思想不敏锐,这被称为不圣明,其过错在于办事缓慢不振工,受到的惩罚就是常燠,其后果就是疾病流行。”
注释: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的著作;“志”是史志中的“志”,这里可能是“志”易误植;下之下:《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是汉书中的第五个部分,主要记录各种自然灾害、天文现象等;谶纬类文献:《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包含了大量的谶纬内容,如古代的预言家们通过星象来预测未来吉凶等。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译文: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癸卯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文帝二年,指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的第2年;十一月癸卯,是这一年的具体干支;日食发生后,月亮进入营室宿。
译文: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癸卯日,发生了一次日食。
注释:文帝二年,是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的第2年;十一月癸卯则表明具体时间是农历日期;日食发生后,月亮进入营室宿。
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修之。
译文: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日,发生了日食。
译文:高后二年(公元前166年)六月丙戌日,发生了一次日食;这里的“修”字应为“食”字,意为“日食”。
译文:高后二年(公元前166年)六月丙戌日,发生了一次日食事件;这里的日食被记录下来。
此句记录了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天文事件,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
译文:文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