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谷永对曰:“日食婺女九度,占在皇后。地震萧墙之内,咎在贵妾。二者俱发,明同事异人,共掩制阳,将害继嗣也。亶日食,则妾不见;亶地震,则后不见。异日而发,则似殊事;亡故动变,则恐不知。是月,后、妾当有失节之邮,故天因此两见其变。若曰,违失妇道,隔远众妾,妨绝继嗣者,此二人也。”杜钦对亦曰:“日以戊申食,时加未。戊未,土也,中宫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适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忽而不戒,则祸败至。应之,非诚不立,非信不行。”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不尽如钩,在东井六度。刘向对曰:“四月交于五月,月同孝惠,日同孝昭。东井,京师也,且既,其占恐害继嗣。”日蚤食时,从西南起。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
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谷永对曰:“日食婺女九度,占在皇后。地震萧墙之内,咎在贵妾。二者俱发,明同事异人,共掩制阳,将害继嗣也。亶日食,则妾不见;亶地震,则后不见。异日而发,则似殊事;亡故动变,则恐不知。是月,后、妾当有失节之邮,故天因此两见其变。若曰,违失妇道,隔远众妾,妨绝继嗣者,此二人也。”杜钦对亦曰:“日以戊申食,时加未。戊未,土也,中宫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适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则咎异消;忽而不戒,则祸败至。应之,非诚不立,非信不行。”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不尽如钩,在东井六度。刘向对曰:“四月交于五月,月同孝惠,日同孝昭。东井,京师也,且既,其占恐害继嗣。”日蚤食时,从西南起。
赏析:
这段文献记录了西汉时期两位大臣——谷永和杜钦关于天文变异的解读。他们通过观察日食和地震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与位置,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宫廷状况,推测出这些天象预示着皇后和皇帝可能面临的问题。这种解读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迷信思想,还展示了官员们对于国家大事的敏感度和责任感。
谷永指出,日食发生在“婺女九度”,这一角度通常与后宫相关联。他指出地震发生在“萧墙之内”,即指皇宫内部,暗示了皇后或皇帝身边可能有潜在的政治问题。他进一步分析称,日食和地震同时发生,表明这两者虽看似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皇位的继承。这种分析显示了谷永对国家政治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杜钦回应说,日食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点,而地震则发生在特定的位置,这些都是根据天文数据进行推算的结果。他强调了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重要性——如果能够用德行来应对,那么灾害就会消失;否则,灾难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这表明杜钦不仅关注天文现象本身,更注重其背后所蕴含的治国理念。
最后, 刘向在河平元年的分析中,提到了月份和日期的关联性。他认为四月与五月的交接可能导致某种不利的预兆,特别是如果这个月的月相和日相都与前代的君主有关的话。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对历史周期和天文现象之间联系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的担忧。
这段文献不仅是天文现象的记录,更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一种反映和预测。它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如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政治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