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正中时有景亡光。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京房《易传》曰:“美不上人,兹谓上弱,厥异日白,七日不温。顺亡所制兹谓弱,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天子亲伐,兹谓不知,日白,体动而寒。弱而有任,兹谓不亡,日白不温,明不动。辟愆公行,兹谓不伸,厥异日黑,大风起,天无云,日光晻。不难上政,兹谓见过,日黑居仄,大如弹丸。”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日月俱在营室,时日出赤。二月癸未,日朝赤,且入又赤,夜月赤。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颇有光,烛地赤黄,食后乃复。京房《易传》曰:“辟不闻道兹谓亡,厥异日赤。”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京房《易传》曰:“祭天不顺兹谓逆,厥异日赤,其中黑。闻善不予,兹谓失知,厥异日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故圣王在上,总命群贤,以亮天功,则日之光明,五色备具,烛耀亡主;有主则为异,应行而变也。色不虚改,形不虚毁,观日之五变,足以监矣。故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谓也。

”`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
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正中时有景亡光。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京房《易传》曰:“美不上人,兹谓上弱,厥异日白,七日不温。顺亡所制兹谓弱,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天子亲伐,兹谓不知,日白,体动而寒。弱而有任,兹谓不亡,日白不温,明不动。辟愆公行,兹谓不伸,厥异日黑,大风起,天无云,日光晻。不难上政,兹谓见过,日黑居仄,大如弹丸。”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日月俱在营室,时日出赤。二月癸未,日朝赤,且入又赤,夜月赤。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颇有光,烛地赤黄,食后乃复。京房《易传》曰:“辟不闻道兹谓亡,厥异日赤。”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京房《易传》曰:“祭天不顺兹谓逆,厥异日赤,其中黑。闻善不予,兹谓失知,厥异日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故圣王在上,总命群贤,以亮天功,则日之光明,五色备具,烛耀亡主;有主则为异,应行而变也。色不虚改,形不虚毁,观日之五变,足以监矣。故曰:“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谓也。

注释:

  1. 元帝:即汉成帝刘竞(前26-前7)。
  2. 永光元年:公元58年。
  3. 四月:农历四月。
  4. 日色青白、亡景:指太阳的颜色为青色或白色,没有明显的景象。
  5. 正中:正午时分。
  6. 有景亡光:太阳的光芒消失。
  7. 弱:虚弱、不足之意。
  8. 顺亡所制:顺应天命。
  9. 日白、七十日、物亡霜而死:指阳气过盛导致阴气衰弱,可能预示天气寒冷、农作物死亡。
  10. 天子亲伐:天子亲自讨伐敌人。
  11. 日黑、居仄:太阳偏斜,位置不正。
  12. 大如弹丸:太阳像弹丸一样大小。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讲述了汉武帝时期和成帝初年两个重要的天文现象。首先提到的是元帝永光元年四月的日食现象,太阳没有显著的景象,但正午时分出现了“亡景”的现象。紧接着描述了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和二月的日食情况,以及随后出现的其他天文变化。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窥见古代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解释和记录,反映出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文中通过引用京房《易传》来说明各种天文现象背后的寓意和道理,展示了古人对天文规律的探索和敬畏之心。

这段文字还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天子亲伐”暗示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动荡;“日黑居仄”则可能是由于天体位置的变化导致的。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文章的信息量,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这段文字不仅是一篇关于天文现象的描述记录,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天文观测、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