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董仲舒以为,大辰心也,心为明堂,天子之象。后王室大乱,三王分争,此其效也。刘向以为,《星传》曰“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屋,庶子也。尾为君臣乖离。”孛星加心,象天子适庶将分争也。其在诸侯,角、亢、氐,陈、郑也;房、心,宋也。后五年,周景王崩,王室乱,大夫刘子、单子立王猛,尹氏、召伯、毛伯立子晁。子晁,楚出也。时楚强,宋、卫、陈、郑皆南附楚。王猛既卒,敬王即位,子晁入王城,天王居狄泉,莫之敢纳,五年,楚平王居卒,子晁奔楚,王室乃定。后楚帅六国伐吴,吴败之于鸡父,杀获其君臣。蔡怨楚而灭沈,楚怒,围蔡。吴人救之,遂为柏举之战,败楚师,屠郢都,妻昭王母,鞭平王墓。此皆孛彗流炎所及之效也。《左氏传》曰:“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诸侯其有火灾乎?’梓慎曰:‘往年吾见,是其征也。火出而见,今兹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与不然乎?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陈,太昊之虚;郑,祝融之虚;皆火房也。星孛及汉;汉,水祥也。卫,颛顼之虚,其星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过见之月。’”明年“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刘歆以为,大辰,房、心、尾也,八月心星在西方,孛从其西过心东及汉也。宋,大辰虚,谓宋先祖掌祀大辰星也。陈,太昊虚,虙羲木德,火所生也。郑,祝融虚,高辛氏火正也。故皆为火所舍。卫,颛顼虚,星为大水,营室也。天星既然,又四国失政相似,及为王室乱皆同。
诗句: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
译文:
董仲舒认为,大辰心也,心为明堂,天子之象。后王室大乱,三王分争,这是其效也。刘向认为,《星传》曰“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屋,庶子也。尾为君臣乖离。”孛星加心,象天子适庶将分争也。
注释:
- 大辰:即天心,指帝王所居之处,是象征国家的象征。
- 心:指天心,也是帝王居住的宫殿。
- 天王:指帝王,是统治国家的领导者。
- 心:大星,指帝王的宫殿所在地,象征帝王的权力和地位。
- 心:心为明堂,天子的家庙,象征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力。
- 后:王后,指帝王的配偶,象征帝王的家庭和婚姻。
- 后:庶子,指庶出的子女,象征帝王家族中的其他成员。
- 尾:大臣之间的不和,象征帝王与大臣之间的关系紧张。
- 臣:臣子,指朝中的官员,象征着国家的治理者。
- 君:君王,指皇帝,象征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妃:皇后,指帝王的配偶,象征着帝王的婚姻生活。
- 子:王子,指皇子,象征着帝王的后代。
- 晁:楚王的名字,指楚国的君主,象征着楚国的政治地位。
- 周景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象征当时的政治动荡。
- 宋、卫、陈、郑:这些国家在诗中被提及,象征着当时的诸侯国。
- 刘向:西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尹氏、召伯、毛伯:这些人物被提及,象征着当时的贵族阶层。
- 敬王:春秋时期的另一个国君,象征当时的政治动荡。
- 王猛: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的事迹被记载在史册上。
- 周景王崩:周景王去世,象征着王室的衰落。
- 五年:这个时间点被提及,象征着政治变革的时间。
- 楚平王居卒:楚平王去世,象征着楚国的政治动荡。
- 蔡:一个古代的国家,被提及象征着当时的政治局势。
- 昭王母:昭王的母亲被封为王后,象征着昭王的地位。
- 柏举之战:一场重要的战争,被提及象征着战争的影响。
- 杀获其君臣:战争中的胜利,象征着力量的展示。
- 尹氏、召伯、毛伯:这些名字被提及,象征着当时的贵族阶层。
- 蔡怨楚而灭沈:蔡国的灭亡,象征着政治的变迁。
- 楚怒,围蔡:楚国的愤怒和行动,象征着当时的政治紧张。
- 吴人救之:吴国的援助,象征着外部势力的介入。
- 遂为柏举之战:战争的发生,象征着冲突和争斗。
- 败楚师:楚国军队的失败,象征着力量的对比。
- 屠郢都:郢都被攻破,象征着城市和政权的毁灭。
- 妻昭王母:昭王的母亲被俘虏,象征着王权的威胁。
- 鞭平王墓:平王的坟墓被鞭打,象征着权力的丧失。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的背景,通过描述天文现象和政治事件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诗中的天文现象如“有星孛于大辰”等被视为预兆,预示着国家和社会的动荡。同时,诗中也记录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政治斗争以及战争的发生等情况,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激烈的政治竞争和战争。这首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面和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