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后七年九月,有星孛于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虚、危,长丈余,及天汉,十六日不见。刘向以为,尾宋地,今楚彭城也。箕为燕,又为吴、越、齐。宿在汉中,负海之国水泽地也。是时,景帝新立,信用晁错,将诛正诸侯王,其象先见。后三年,吴、楚、四齐与赵七国举兵反,皆诛灭云。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有星孛于北方。刘向以为,明年淮南王安入朝,与太尉武安侯田分有邪谋,而陈皇后骄恣。其后,陈后废;而淮南王反,诛。

八月,长星出于东方,长终天,三十日去。占曰:“是为蚩尤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其后,兵诛四夷,连数十年。

元狩四年四月,长星又出西北。是时,伐胡尤甚。

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于东井,又孛于三台。其后江充作乱,京师纷然。此明东井、三台为秦地效也。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文帝后七年九月,有星孛于西方
    文帝后七年即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九月,在西方天空出现了一颗孛星。这颗星的本宿为尾、箕,其末宿指向虚、危,长度超过一丈,直至天汉,十六天后消失不见。刘向认为这颗星预示了尾宿所在地区的变动。尾宿所指之地是宋国,今天的楚国彭城。

  • 刘向以为,尾宋地,今楚彭城也
    刘向认为这是对尾宿所在地区变动的预示,尾宿所在地正是今天的楚国彭城。

  • 箕为燕,又为吴、越、齐
    箕宿是燕国之象,同时也象征着吴国、越国和齐国。这一部分描述了箕宿在不同国家的象征意义。

  • 宿在汉中,负海之国水泽地也
    此句描述了箕宿在汉代的位置,位于汉中的地理位置,并且是濒临大海且多水泽的地区。这反映了地理和气候条件对天文现象的影响。

  • 是时,景帝新立,信用鼌错,将诛正诸侯王,其象先见
    此时,景帝刚刚即位,信任晁错,意图诛灭那些拥有实权的诸侯王。这种政治氛围导致了天文现象的出现,预示着未来的动荡和变化。

  • 后三年,吴、楚、四齐与赵七国举兵反,皆诛灭云
    此后三年,吴国、楚国、齐国、赵国等七个国家联合起来反叛,最终都被消灭。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家间的纷争。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帝时期的一系列天文事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揭示了天文现象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关联。诗中提到的尾宿、箕宿、燕、吴、越、齐等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诸侯国,它们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同时,诗中还提到了晁错和景帝时期的政治斗争,这些历史事件为理解天文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