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过中,星陨如雨,长一二丈,绎绎未至地灭,至鸡鸣止。谷永对曰“日月星辰烛临下土,其有食陨之异,则遐迩幽隐靡不咸睹。星辰附离于天,犹庶民附离王者也。王者失道,纲纪废顿,下将叛去,故星叛天而陨,以见其象。《春秋》记异,星陨最大,自鲁严以来,至今再见。臣闻三代所以丧亡者,皆繇妇人群小,湛湎于酒。《书》云:‘乃用其妇人之言,四方之逋逃多罪,是信是使。’《诗》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颠覆厥德,荒沈于酒。’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养生大奢,奉终大厚。方今国家兼而有之,社稷宗庙之大忧也。”京房《易传》曰:“君不任贤,厥妖天雨星。”

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董仲舒以为,孛者恶气之所生也。谓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暗乱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国象。后齐、宋、鲁、莒、晋皆弑君。刘向以为,君臣乱于朝,政令亏于外,则上浊三光之精,五星赢缩,变色逆行,甚则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乱臣类,篡杀之表也。《星传》曰“魁者,贵人之牢。”又曰“孛星见北斗中,大臣诸侯有受诛者。”一曰魁为齐、晋。夫彗星较然在北斗中,天之视人显矣,史之有占明矣,时君终不改寤。是后,宋、鲁、莒、晋、郑、陈六国咸弑其君,齐再弑焉。中国既乱,夷狄并侵,兵革从横,楚乘威席胜,深入诸夏,六侵伐,一灭国,观兵周室。晋外灭二国,内败王师,又连三国之兵大败齐师于鞍,追亡逐北,东临海水,威陵京师,武折大齐。皆孛星炎之所及,流至二十八年。《星传》又曰:“彗星入北斗,有大战,其流入北斗中,得名人;不入,失名人。”宋华元,贤名大夫,大棘之战,华元获于郑,传举其效云。《左氏传》曰有星孛北斗,周史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刘歆以为,北斗有环域,四星入其中也。斗,天之三辰,纲纪星也。宋、齐、晋,天子方伯,中国纲纪,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斗七星,故曰不出七年。至十六年,宋人弑昭公;十八年,齐人弑懿公,宣公二年,晋赵穿弑灵公。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是西汉时期的一部文献,由班固编纂,记录了汉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2年)发生的一些天象变化及其对人间的影响,涉及天文、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该文献详细记录了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过中时(晚上8时至9时之间),天空出现了异常的星光现象——星陨如雨,其长度达到一至二丈,且持续了整个夜晚直到次日鸡鸣时分才完全消失。谷永对此作出回应,他认为这些异象反映了帝王失道和纲纪废顿所导致的民怨沸腾,从而引发了星辰的异常坠落。

董仲舒在“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一语中指出,星孛的出现预示着恶气的产生,即乱臣贼子的兴起。同时,他还预言了随后的历史事件,包括齐、宋、鲁、莒、晋等国君主的被弑,以及刘向对于君不任贤导致亡国的观察和评论。

刘歆在《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中进一步阐述了彗星进入北斗中的不同含义。他提到,彗星进入并停留在北斗中央可能带来名人的出现,而如果彗星没有进入,则可能预示着失去名人。

《左氏传》记载了周朝史官服虔的说法:“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这一预言后来被证实为准确无误。十六年、十八年及宣公二年,分别发生了宋国人弑昭公、齐人弑懿公和晋人赵穿弑灵公的事件。

《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下》不仅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天文现象,而且通过这一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问题,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汉代社会政治状况的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