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董仲舒、刘向以为,常星二十八宿者,人君之象也;众星,万民之类也。列宿不见,象诸侯微也;众星陨坠,民失其所也。夜中者,为中国也。不及地而复,象齐桓起而救存之地。乡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国其良绝矣。刘向以为,夜中者,言不得终性命,中道败也。或曰象其叛也。言当中道叛其上也。天垂象以视下,将欲人君防恶远非,慎卑省微,以自全安也。如人君有贤明之材,畏天威命,若高宗谋祖己,成王泣《金縢》,改过修正,立信布德,存亡继绝,修废举逸,下学而上达,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节用俭服,以惠百姓,则诸侯怀德,士民归仁,灾消而福兴矣。遂莫肯改寤,法则古人,而各行其私意,终于君臣乖离,上下交怨。自是之后,齐、宋之君弑,谭、遂、邢、卫之国灭,宿迁于宋,蔡获于楚,晋相弑杀,五世乃定,此其效也。《左氏传》曰:“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刘歆以为昼象中国,夜象夷狄。夜明,故常见之星皆不见,象中国微也。“星陨如雨”,如,而也,星陨而且雨,故曰“与雨偕也”,明雨与星陨,两变相成也。《洪范》曰:“庶民惟星。”《易》曰:“雷雨作,‘解’。”是岁,岁在玄枵,齐分野也。夜中而星陨,象庶民中离上也。雨以解过施,复从上下,象齐桓行伯,复兴周室也。周四月,夏二月也,日在降娄,鲁分野也。先是,卫侯朔奔齐,卫公子黔牟立,齐帅诸侯伐之,天子使使救卫。鲁公子溺颛政,会齐以犯王命,严弗能止,卒从而伐卫,逐天王所立。不义至甚,而自以为功。民去其上,政繇下作,尤著,故星陨于鲁,天事常象也。
严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译文:严公第七年四月辛卯夜晚,星星看不见了,夜里的星星坠落如雨。
注释:“严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诸侯王,名为刘宽;“七年”指的是刘宽即位后的第七年;“四月辛卯夜”指的是具体的日期和时间;“恒星”指的是天文学中的星星;“不见”指的是星星消失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意味着星星在夜晚突然坠落如同下雨一般。
赏析:《汉书·志》中的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天文现象,即在严公第七年四月辛卯夜晚,原本应该存在的星星突然消失了,而与此同时,夜晚的星星也坠落如雨。这种现象被董仲舒、刘向认为是对国家的象征,他们认为这是君主无道、众星失序的表现。文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关键词,如“常星二十八宿”、“列宿不见”等,这些都与天文现象有关。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解释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天文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