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

《处子》九篇。《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

《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

《游棣子》一篇。

《晁错》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邓析》二篇。郑人,与子产并时。

《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

《汉书·艺文志》是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著的史书,其中记载了当时中国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该书详细记录了汉代的各种书籍,并按主题进行了分类。《汉艺文志》中关于法家的书籍有《李子》、《商君》、《申子》、《处子》、《慎子》、《韩子》、《游棣子》、《晁错》、《燕十事》、《法家言》,共十家,二百一十七篇。下面将对这些书籍逐一进行解读:

  1. 《李子》三十二篇
  • 李悝为魏文侯相国,提出了“尽地力之教”,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 《商君》二十九篇
  • 商鞅,姬姓卫后,任秦孝公相国,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以辅助礼制。
  1. 《申子》六篇
  • 申不害京县人,任韩昭侯国相,其思想主张与商君类似,但更加强调无为而治。
  1. 《处子》九篇
  • 不详作者,可能是专门讨论处世哲学或政治策略的作品。
  1. 《慎子》四十二篇
  • 到,先于申、韩,在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影响较大。
  1. 《韩子》五十五篇
  • 韩诸公子非,使秦时被李斯所害而被杀。
  1. 《游棣子》一篇
  • 作品数量不详,作者不详。
  1. 《晁错》三十一篇
  • 作者不详,可能是西汉初期的学者,著作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1. 《燕十事》十篇
  • 作者不明,内容可能涉及燕国的内政或外交政策。
  1. 《法家言》二篇
  • 作者不详,可能也是法家思想家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汉艺文志》中的法家思想不仅关注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这些文献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法家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