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非必立六国后。今将军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得脱于祸。愿将军毋失时。”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今又诛武臣等家,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耳子敖为成都君。使使者贺赵,趣兵西入关。耳馀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
以下是对《汉书·张耳陈馀传》的逐句解析:
- 诗句释义:”至邯郸,耳、馀闻周章军入关” 表示张耳和陈馀到达邯郸时,听说周章的军队已经进入了函谷关。
- 关键词:邯郸、周章、入关
- 译文:当他们到达邯郸时,得知周章的军队已进入函谷关。
- 译文:张耳和陈馀到达邯郸时,得知周章的军队已进入函谷关。
- 赏析:这里的“入关”指的是周章的军队进入了函谷关,这是秦朝的一个重要关口,具有战略意义。周章可能是一个反抗秦朝的将领或起义军的首领。
- 译文:又听说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
- 赏析:这里描述了他们听到的消息是关于其他将领因陈胜而受到责备和惩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参与了反对陈胜的战争,或者因为背叛或不忠而被处死。
- 译文: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
- 赏析:这里的“怨陈王不以为将军而以为校尉”表达了张耳和陈馀对陈胜的不满,他们认为陈胜不应该只是任命他们为校尉(可能是军事副官),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将军职位来担任实际的军事指挥。
- 译文:乃说武臣曰:“陈王非必立六国后。”
- 赏析:张耳建议武臣称陈胜为国王,而不是仅仅因为某些特定的血统或背景就认为他是合适的领导者。这表明张耳认为陈胜有更广泛的理由成为领袖,可能是他的才能、智慧或其他优势。
- 译文:今将军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得脱于祸。愿将军毋失时。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张耳对武臣的忠告,他劝说武臣不要错过良机,因为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可能会陷入困境或被误解。同时,他也暗示了对陈王的不信任,因为他可能听到了陈王的谗言或错误的命令,这使得武臣的处境变得危险。
- 译文:武臣乃听,遂立为赵王。以馀为大将军,耳为丞相。
- 赏析:张耳和陈馀的建议使得武臣采纳了这个建议,因此武臣被立为赵国的国王。张耳被任命为大将军,陈馀被任命为丞相。这显示了他们在赵国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 译文: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
- 赏析:当武臣和其他一些人被告知他们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时,他们感到愤怒,并打算彻底消灭这些人的家族,同时发动攻击赵王国的行动。这表明他们对陈王的决定非常不满,并计划采取报复行动。
- 译文: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今又诛武臣等家,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
- 赏析:房君建议陈王不要急于对赵王国进行攻击,而是应该庆祝这个机会。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用来利用当前的局势来对抗秦国。
- 译文:陈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耳子敖为成都君。
- 赏析:陈王采纳了房君的建议,将武臣等人的家族转移到皇宫中,并封赏了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这表明他对张耳的支持和信任。
- 译文:使使者贺赵,趣兵西入关。
- 赏析:随后,使者被派往赵王国,向那里的统治者祝贺,并催促他们迅速采取行动向西进军,攻打秦朝的都城咸阳。这说明赵王国在得到张耳和陈馀的支持后,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来对抗秦朝。
- 译文:耳馀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
- 赏析:张耳和陈馀向武臣提出建议,鼓励他不要向西进军,而是向北扩张领土,包括燕国和代国,向南占领黄河以北的地区。这样可以帮助赵王国扩大它的势力范围,增强防御能力。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张耳和陈馀的智慧与谋略,也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深入分析这段历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