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校效首虏休,皆贺,因问信曰:“兵法有‘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经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即予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非所及也。”
于是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有功”广武君辞曰:“臣闻‘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若臣者,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之秦而秦伯,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耳。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仆委心归计,愿子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足用,愿效愚忠。故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日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水上。今足下虏魏王,禽夏说,不旬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诸侯,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偷食,倾耳以待命者。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也。今足下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情见力屈,欲战不拔,旷日持久,粮食单竭。若燕不破,齐必距境而以自强。二国相持,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臣愚,窍以为亦过矣。”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后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可图也。兵故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信曰:“善。敬奉教。”于是用广武君策,发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王赵以抚其国。汉王许之。
诗句:诸校效首虏休,皆贺,因问信曰:“兵法有‘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译文:诸校将领们高兴地祝贺,然后问道韩信:“兵法上说,要使敌人背向山陵、面向水泽,现在将军您却命令我们背对水源而列阵,说要击败赵国并分给他士兵吃食,但我们都不服气。然而最后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回答道:“这就是我在兵法中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道理。如果我们不处于绝境,每个人都会各自为战。但现在既然给了我们生存的机会,大家都逃跑了,那怎么能再用他们呢?”诸将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赞同。
赏析:这段文字出自《汉书·传·韩彭英卢吴传》,是一段关于淮阴侯韩信与诸校将领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韩信的军事思想和战术。韩信认为,在战争中,军队处于绝境时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他提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策略,即让士兵们陷入绝境,这样他们才会为了生存而奋力作战,从而取得胜利。这个战术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术之一。
这段对话还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他对士兵们的信任。他认为士兵们虽然有些傲慢,但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全力以赴。这种信任和鼓励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