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欢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释之事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足下,过矣。大夫种存亡越,伯句践,立功名而身死。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则不过张王与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则不过大夫种。此二者,宜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译文】
韩信说:“汉王待我很好,我怎么可以见到利而背恩呢!”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和成安君是相约生死与共的刎颈之交,后来因为争论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捧着脑袋像老鼠一样逃跑,投奔了汉王。借兵东下,在鄗北作战,成安君死在氵泜水南边,头和脚都分不开。这两人相约为朋友,是天下最高兴的事,但最终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患得患失的欲望太多,人心难以预测。现在您去汉朝时,以忠信相交于汉王,一定不能保持和张黡、陈释一样的交情了,而且您的事情比张黡、陈释的事情大得多,所以我认为您不会使汉王不怀疑您,这是错误的。大夫文种挽救越国,句践称霸诸侯,建立了功名却身死。古语说:‘野鸟吃光了,猎犬也饿了;敌国被攻破了,谋臣也就死了。’因此从交朋友来说,不过像张王和成安君那样的交往;从忠臣来说,不过是大夫文种那样的人物。这两种情况,足以作为观察的对象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况且我听说,勇猛果敢震主的君主自己就会危险,功劳盖过天下的却不会得到奖赏。您越过西河,俘虏魏王,擒获夏说,攻下井陉,诛杀了成安君之罪,在赵国下令讨伐,胁迫燕国平定齐国,南摧楚国数十万众,终于斩杀龙且,向西进军报功,这是所谓的功劳天下第一,出奇制胜不出其右。现在您带着不赏之功,拥有震主之威,归顺楚国,楚国人不相信;归顺汉朝,汉人害怕。您想要拿什么安定归附呢?在人臣的地位上却享有超出天下的名声,这实在是危险的。”韩信说:“我还活着,暂且休息一下吧,我想一下这事。”
【注释】
(1)汉遇我厚:意思是汉王对我非常好。(2)背恩乎:意思是背叛恩情吧。(3)张黡、陈释:战国时期,张黡和陈释都是楚将,他们因争执是非而被杀。后用以比喻彼此意见不合,互相攻击。(4)常山王:韩信曾被封为常山王。(5)成安君:韩信曾被封为成安君,后被诬陷谋反而被杀。(6)忠信:忠诚信义。 忠言逆耳利于行。(7)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即不能保持和张黡、陈释一样的交情了。(8)而事多大于张嫣、陈释之事者:而您的事迹比张嫣、陈释的事情要更大。(9)此二者,宜足以观矣:这两件事,足以让人观察啊。(10)足下:对对方的敬称。(11)切为足下危之:深深地替您担心啊。(12)且臣闻之:而且我听说。(13)震主:使君主受到惊吓。(14)高天下之名:享有极高的声誉。(15)切为足下危之:深深地替您担心啊。
【赏析】
本篇主要讲述了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之后,韩信与蒯通的对话。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有恩情,不会加害于他,而蒯通则劝谏韩信不要贪图富贵和荣宠,否则会有灾祸。蒯通通过分析韩信的生平事迹,指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准则,从而得出了韩信最终会被刘邦所猜疑的结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