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
初,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
伍被,楚人也。或言其先伍子胥后也。被以材能称,为淮南中郎。是时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被为冠首。
久之,淮南王阴有邪谋,被数微谏。后王坐东宫,召被欲与计事,呼之曰:“将军上。”被曰:“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于是王怒,系被父母,囚之三月。
王复召被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臣将为大王画计耳。臣闻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文王壹动而功显万世,列为三王,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王曰:“方今汉庭治乎?乱乎?”被曰:“天下治。”王不说,曰:“公何言治也?”被对曰:“被窃观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举错遵古之道,风俗纪纲未有所缺。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交易之道行。南越宾服,羌、僰贡献,东瓯入朝,广长榆,开朔方,匈奴折伤。虽未及古太平时,然犹为治。”王怒,被谢死罪。
诗句及译文
汉书·传·蒯伍江息夫传
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
注释:通论指的是对战国时期说客的权谋变化进行了深入论述,并且自己创作了八十一首诗歌。这些诗歌被命名为《隽永》,意味着它们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持久的魅力。
初,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
注释:起初,通(蒯通)与齐国人安其生交好,安其生曾经向项羽进言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项羽曾想将这两个人封赏为侯,但两人最终都坚决不接受。
伍被,楚人也。或言其先伍子胥后也。被以材能称,为淮南中郎。是时淮南王安好术学,折节下士,招致英隽以百数,被为冠首。
注释:伍被是楚国人,有人传说他可能是伍子胥的后代。伍被因其才能出众而被赞誉,担任淮南国中郎。当时淮南王喜好法术之学,尊重学者,广泛吸纳人才,聚集了成百上千的英才,其中伍被最为杰出。
久之,淮南王阴有邪谋,被数微谏。后王坐东宫,召被欲与计事,呼之曰:“将军上。”被曰:“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于是王怒,系被父母,囚之三月。
注释:经过一段时间,淮南王暗中策划阴谋,伍被多次委婉地劝说,但最终未能阻止。当淮南王坐在东宫时,召见了伍被并打算与他商讨事情。伍被提醒淮南王,他应当听取有益的忠告。然而,淮南王却愤怒地回应说:“你怎能说出如此荒谬的话呢?过去伍子胥曾经劝阻吴王不听,他说:‘如今看到麋鹿在姑苏台游玩。’今天我也将要看到宫中长满荆棘,露水打湿了衣服。”因此,淮南王大怒,将伍被的父母关押起来,囚禁了三个月。
王复召被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臣将为大王画计耳。臣闻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文王壹动而功显万世,列为三王,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王曰:“方今汉庭治乎?乱乎?”被曰:“天下治。”王不说,曰:“公何言治也?”被对曰:“被窃观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举错遵古之道,风俗纪纲未有所缺。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交易之道行。南越宾服,羌、僰贡献,东瓯入朝,广长榆,开朔方,匈奴折伤。虽未及古太平时,然犹为治。”王怒,被谢死罪。
注释:淮南王再次召见他时问道:“将军您是否同意我的观点?”伍被回答道:“我并不是赞同您的观点。相反,我认为当前的政治状况正在治理之中。臣观察到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均得到妥善处理,上位者的举动遵循古老的法则,国家的社会风尚和规章制度也没有缺失之处。商业繁荣,各地商人往来不绝,贸易畅通无阻。南方的越国已经归顺,羌族和僰族前来进贡,束瓯王国也前来朝拜,开辟了长榆县,开拓了朔方地区,匈奴受到重创。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古代太平盛世的标准,但我们依然处于一个相对安定和有序的政治环境中。”淮南王听后非常生气,但伍被还是表示愿意为他而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