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曰:“山东即有变,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被曰:“臣所善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言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王曰:“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被曰:“独先刺大将军,乃可举事。”
王复问被曰:“公以为吴举兵非邪?”被曰:“非也。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受几杖而不朝,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采山铜以为钱,煮海水以为盐,伐江陵之木以为船,国富民众,行珍宝,赂诸侯,与七国合从,举兵而西,破大梁,败狐父,奔走而还,为越所禽,死于丹徒,头足异处,身灭祀绝,为天下戮。夫以吴众不能成功者,何也?诚逆天违众而不见时也。”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且吴何知反?汉将一日过成皋者四十余人。今我令缓先要成皋之口,周被下颍川兵塞轘辕、伊阙之道,陈定发南阳兵守武关,河南太守独有雒阳耳,何足忧?然此北尚有临晋关、河东、上党与河内、赵国界者通谷数行。人言‘绝成皋之道,天下不通’。据三川之险,招天下之兵,公以为何如?”被曰:“臣见其祸,未见其福也。”
诗句:
- 王曰:“山东即有变,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 —— 汉武帝询问被认为的大将军如何?
- 被曰:“臣所善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言大将军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用。骑上下山如飞,材力绝人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 —— 被赞扬大将军的黄义在匈奴作战时对士兵以礼相待,且与士兵关系良好,其武艺出众、多次带领军队打仗,难以对付。
- 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常为士卒先;须士卒休,乃舍;穿井得水,乃敢饮;军罢,士卒已逾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钱,尽以赏赐。虽古名将不过也。” —— 后来的谒者曹梁从长安回来说大将军的命令清晰明了,遇到敌人就勇敢面对,并且总是让士兵们休息后再行动。他还将收到的太后的金钱全部用于奖赏士兵。即使是历史上著名的将军,也未必能超过这位大将军。
- 王曰:“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 武帝认为这位名叫蓼的人具有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策略,甚至觉得汉朝的公卿们和列侯爵位的人都像戴着猴子的面具一样。
- 被曰:“独先刺大将军,乃可举事。” —— 只有先刺杀大将军,才能有所行动。
- 王复问被曰:“公以为吴举兵非邪?” —— 武帝又问他被认为的大将军是否支持吴国的军事行动。
- 被曰:“非也。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受几杖而不朝,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采山铜以为钱,煮海水以为盐,伐江陵之木以为船,国富民众,行珍宝,赂诸侯,与七国合从,举兵而西,破大梁,败狐父,奔走而还,为越所禽,死于丹徒,头足异处,身灭祀绝,为天下戮。夫以吴众不能成功者,何也?诚逆天违众而不见时也。” —— 被否认了汉武帝关于吴国能够成功的论断,指出吴王虽然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违背天意和民意。
- 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且吴何知反?汉将一日过成皋者四十余人。今我令缓先要成皋之口,周被下颍川兵塞轘辕、伊阙之道,陈定发南阳兵守武关,河南太守独有雒阳耳,何足忧?然此北尚有临晋关、河东、上党与河内、赵国界者通谷数行。人言‘绝成皋之道,天下不通’。据三川之险,招天下之兵,公以为何如?”被曰:“臣见其祸,未见其福也。” —— 汉武帝表示如果自己能阻止成皋的通道,那么天下就会变得闭塞不通。但是被认为的大将军表示担心这样做会招致更多的麻烦。
译文:
汉武帝询问被认为的大将军的能力,被认为的大将军则赞扬大将军在匈奴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不仅对待士兵有情有义,而且武艺高强。接着被提到了谒者曹梁从长安返回的消息,称赞大将军的决策清晰、英勇无畏、善于体恤士卒,并提到他获得的赏赐之多。然后汉武帝问被认为的大将军是否支持吴国的军事行动,被认为的大将军明确反对吴国的行为。汉武帝继续质疑为什么吴国的军事行动没有成功,而被认为的大将军则指出这是由于违背天意和民意导致的。最后汉武帝询问是否应该通过控制重要的交通要道来阻止吴国的行动,而被认为的大将军则表达了他的担忧。
赏析:
这首诗是一段历史对话的一部分,记录了两位重要人物之间的交流。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军事战略。对话中涉及的人物包括汉武帝(汉武帝)、被认为的大将军(黄义)、谒者曹梁以及可能的其他官员。这段对话反映了汉武帝对军事将领的高度信任以及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同时,它也揭示了政治策略和军事战术之间的复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