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适之。上以为庆老谨,不能与其议,乃赐丞相告归,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议为请者。庆惭不任职,上书曰:“臣幸得待罪丞相,疲驽无以辅治。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上报曰:“间者,河水滔陆,泛滥十余郡,堤防勤劳,弗能堙塞,朕甚忧之。是故巡方州,礼嵩岳,通八神,以合宣房。济淮、江,历山滨海,问百年民所疾苦。惟吏多私,征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乃者封泰山,皇天嘉况,神物并见。朕方答气应,未能承意,是以切比闾里,知吏奸邪。委任有司,然则官旷民愁,盗贼公行。往车觐明堂,赦殊死,无禁锢,咸自新,与更始。今流民愈多,计文不改,君不绳责长吏,而请以兴徙四十万口,摇荡百姓,孤儿幼年未满十岁,无罪而坐率,朕失望焉。今君上书言仓库城郭不充实,民多贫,盗贼众,请入粟为庶人。夫怀知民贫而请益赋,动危之而辞位,欲安归难乎?君其反室!”

诗句:
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适之。上以为庆老谨,不能与其议,乃赐丞相告归,而案御史大夫以下议为请者。庆惭不任职,上书曰:“臣幸得待罪丞相,疲驽无以辅治。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译文: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有二百万人口的流民,没有登记姓名的四十万人。公卿们讨论想要将这四十万流民迁移到边疆去适应生活。武帝认为庆是个谨慎的人,不能跟他讨论这个问题,就赐给丞相一封告退的信,并审查御史大夫以下官员请求迁徙流民的建议。庆感到惭愧,认为自己没有尽职守责任,便写了一封信说:“臣有幸能够担任丞相,但才能平庸不能辅佐治理国家。城市的粮仓和仓库都空了,百姓大多逃亡,我有罪应该被斩首示众,皇上不忍心让我受到法律制裁。我希望归还丞相的官印,请求退休回家,避开贤德之人。”

关键词注释:

  • 元封四年: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公元106年到110年。
  • 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这里特指当时的河南、山东一带。
  • 流民: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户籍的居民。
  • 公卿:古代中国高级官员的统称。
  • 丞相: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地位仅次于皇帝。
  • 庆:即卫青,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赏析:
此诗反映了汉武帝对于流民问题的关注及处理方式。汉武帝在位期间,流民问题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难题。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转变。开始时他认为庆谨慎可靠,不想介入此事;后来发现庆的行为与自己的意图不符,于是决定收回其官衔,表明了汉武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的决断性和严格性。同时,也展现了汉武帝关注民生疾苦的一面。整首诗通过叙述汉武帝处理流民问题的经过,反映出古代政治中的一些特点和历史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