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首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五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贾谊传的政论精髓
《汉书·贾谊传》中的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政论文章,如《陈政事疏》等,深刻阐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策略。
贾谊认为,礼教和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倡在国家治理中,应先通过礼来预防问题的发生,再利用法律来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治国方略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贾谊还强调,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国。他认为,只有当君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时,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他主张以德治天下,而非仅仅依靠严刑峻法。
贾谊的这些思想和建议并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他在长沙王太傅任上去世后,其政治理念未能实现,这让他深感痛心和失落。这种无奈和悲痛,也使得他的文章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苏轼曾评价:“贾生之论,虽三代何以远过?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对贾谊治国思想的肯定和赞扬。
从《汉书·贾谊传》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一位深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