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毋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诗句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毋取箕帚,立而谇语。
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
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
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
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
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译文
商鞅抛弃礼仪和仁爱,一心追求进取,推行政策两年后,秦国的风气日益败坏。因此,富贵人家的孩子成年就要求独立,贫穷人家的孩子成年就要求寄养他处。借用父亲的农具,面带不满之色;不要父亲的簸箕和扫帚,当面责骂。抱着孩子喂奶,与父亲平起平坐;媳妇和婆婆不和,反而回嘴顶撞。这些孩子贪图私利,行为与禽兽无异,没有几个不是如此!他们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仍然说是要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取得功名后就想得到回报,却终究不知道反躬自省、保持谦卑和廉洁的品德。相信兼并战争的方法,成就了进取的功业,天下大乱;众人欺凌弱小,智者欺骗愚者,勇敢者畏惧胆怯者,强壮者凌辱年老体弱者,社会动乱到了极点。因此伟大的贤人兴起,声威震动天下,道德感化世人。以前的秦国人现在变成了汉朝人。但是他们的遗风旧俗,还没有改变。如今人们争相奢侈浪费,上上下下没有制度规矩,丢弃礼义廉耻,一天天加剧,可以说是月复一月地变化。追逐利益不顾及道德,思考问题不考虑实际行动,现在最严重者竟然杀害父母兄长。盗贼割破房屋的门帘,偷走两殿的祭祀器具,白天在都城大街上抢夺官吏的财物。奸诈虚伪的人拿出几十石谷米,缴纳六百多万钱,乘车奔驰到郡县去执行命令,这是最为严重的罪行。大臣们只是把公文没有批覆当作大事,在期限到来之前,便认为发生了意外事件。至于风俗败坏,世道沦丧,人们因为安闲而不知道奇怪的事情,思考问题不感动自己的耳目,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改变风气习俗,使天下人都归向正道,大概不是一般的小官能够做到的。一般的官员只忙于处理文书,不了解根本的大政方针。皇帝也不自己忧虑,我私下为您担忧。
注释
- 商君:商鞅(?-前338),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 舍礼义:放弃礼仪和仁爱。
- 进取:追求功利,努力向上。
- 二岁:两年。
- 秦俗日败:秦国的风气日渐败坏。
- 家富子壮则出分:富贵人家的孩子成年后就要求独立。
- 家贫子壮则出赘:贫穷人家的孩子成年后就要寄养他处。
- 剟寝户之帘:割破房门上的帘子。
- 搴两庙之器:偷窃两殿中的祭器。
- 剽吏而夺之金:抢夺官吏的财物。
- 矫伪:假装。
- 大贤:指贤明的君主。
- 威震海内:声威震撼整个国家。
- 大败:指社会混乱到了极点。
- 亡行义之尤至:是最大的罪恶行径。
- 趋利忘义:只顾追求个人利益,忘记道义。
- 亡廉耻:缺乏廉耻之心。
- 逐利不耳:追逐利益不考虑其他因素。
- 虑非顾行:思考问题不考虑实际行动。
- 盗者剟寝户之帘:贼人割破房门帘子。
- 盗者搴两庙之器:贼人偷取两殿中的祭器。
- 剽吏而夺之金:抢夺官吏的财物。
- 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伪造文书的人拿出数十万石粮食作为抵押。
- 赋六百余万钱:征收超过六百万钱的赋税。
- 乘传而行郡国:坐着驿车到各个郡县办事。
- 亡行义之尤至:最大的罪恶行径。
- 移风易俗:改变风俗习惯。
- 天下大败:社会动荡不堪。
- 移易风俗:改变风俗习惯。
- 天下回心而乡道:让天下人都回归正路。
- 大贤兴之:贤明的君主兴起。
- 德从天下:德政遍及天下。
- 曩之为秦者:过去的秦国人。
- 今转而为汉矣:现在已经转变为汉朝了。
- 遗风余俗: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 侈靡相竞:奢侈浪费相互竞争。
- 无有制度:没有制度规范。
- 捐廉耻:丢弃廉耻之心。
- 恬不知怪:麻木不仁,对奇怪的事情视而不见。
- 虑不动于耳目:思考问题不触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
- 适然耳:理所当然罢了。
- 俗吏之所务:小吏所关心的是刀笔账本等琐碎事务。
- 簿书不报:公文没有批覆。
- 大故:重大事故或意外事件。
- 俗流失:风俗败坏。
- 世坏败:社会衰败。
- 恬而不知怪:安然无知而不觉得奇怪。
- 虑不动于耳目:思考问题不触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
- 适然耳:理所当然罢了。
- 移风易俗:改变风俗习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堕落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商鞅改革虽然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导致了道德伦理的沦丧和个人主义的盛行。通过描述秦末社会的混乱和民众的道德沦丧,诗人表达了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担忧和对贤明君主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态度和对道德复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