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司马进曰:“陛下仁育群生,义征不譓,诸夏乐贡,百蛮执贽,德牟往初,功无与二,休烈液洽,符瑞众变,斯应绍至,不特创见。意者太山、梁父设坛场望幸,盖号以况荣,上帝垂恩储祉,将以庆成,陛下嗛让而弗发也。挈三神之欢,缺王道之仪,群臣恧焉。或谓且天为质闇,示珍符固不可辞;若然辞之,是泰山靡记而梁父罔几也。亦各并时而荣,咸济厥世而屈,说者尚何称于后,而云七十二君哉?夫修德以锡符,奉符以行事,不为进越也。故圣王弗替,而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勒功中岳,以章至尊,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民。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卒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而后因杂缙绅先生之略术,使获曜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犹兼正列其义,祓饰厥文,作《春秋》一艺。将袭旧六为七,摅之无穷,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

【诗句】:
于是大司马进曰:“陛下仁育群生,义征不譓,诸夏乐贡,百蛮执贽,德牟往初,功无与二,休烈液洽,符瑞众变,斯应绍至,不特创见。意者太山、梁父设坛场望幸,盖号以况荣,上帝垂恩储祉,将以庆成,陛下嗛让而弗发也。挈三神之欢,缺王道之仪,群臣恧焉。或谓且天为质闇,示珍符固不可辞;若然辞之,是泰山靡记而梁父罔几也。亦各并时而荣,咸济厥世而屈,说者尚何称于后,而云七十二君哉?夫修德以锡符,奉符以行事,不为进越也。故圣王弗替,而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勒功中岳,以章至尊,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民。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卒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而后因杂缙绅先生之略术,使获曜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犹兼正列其义,祓饰厥文,作《春秋》一艺。将袭旧六为七,摅之无穷,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

【译文】:
于是,大司马进谏说道:“陛下仁爱养育众生,正义征伐不战栗,华夏诸国乐于奉献贡品,百蛮国家恭敬献礼,德泽深厚始于往昔,功绩卓绝无与伦比。祥瑞众多,各种征兆相继出现,这是上天的赐予,陛下谦虚而不张扬。泰山和梁甫山祭祀天地,希望上天赐予恩宠,以此祈求国运昌隆。陛下虽然有谦让之心,却不主动宣布这一消息。然而,这却是三神共同的喜悦,缺乏了君王应有的礼仪,臣子们心中感到不安。有人说,上天本就愚昧昏暗,因此无法拒绝天赐的符瑞;如果不接受这些符瑞,那么泰山就无法记载史册,梁甫山也就没有可取之处了。同样都是荣耀的时刻,大家都应该得到奖赏,所以人们还怎么能够称颂其他君主呢?陛下修德行善来获得符瑞,奉持符瑞来施行政事,并没有超越先王。因此圣明的君王不会停止修治礼仪祭拜地祗,向天神致敬,在中岳立下功勋,以彰显尊贵的地位,展示盛大的功德,发出光荣的号令,接受丰厚的福佑,惠及广大百姓。这种事情实在是国家的壮观景象,也是君王事业的最终成果,不应该被贬低。我希望陛下能够保全它。然后依据儒生的浅薄技艺,使其闪耀如日月之光的末梢,以展示多彩多姿的成就。同时端正排列其中的含义,修饰文字,撰写《春秋》一书。将原来的六书增加到七书,发挥无限的灵感,使后世得以激荡清流,扬起微风,发出响亮的声音,成就伟大的事业。前代圣贤之所以能永远保持崇高的名声并始终处于首位,正是依靠了这些。”

【赏析】:
这首诗是汉文帝时期司马相如所作的一篇上疏,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文帝如何谦虚低调,以及大臣们对此的议论和建议。诗中通过描绘汉文帝对天地的祭祀、对神仙的敬畏和谦逊、以及对大臣们的关心等细节,展现了汉文帝的仁爱和智慧。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