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王谢曰:“虽汤伐桀,文王伐崇,诚不过此。臣安妄以愚意狂言,陛下不忍加诛,使使者临诏臣安以所不闻,诚不胜厚幸!”助由是与淮南王相结而还。上大说。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有《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称:“《春秋》天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后淮南王来朝,厚赂遗助,交私论议。及淮南王反,事与助相连,上薄其罪,欲勿诛。廷尉张汤争,以为助出入禁门,腹心之臣,而外与诸侯交私如此,不诛,后不可治。助竟弃市。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严助的出身、入仕经历以及他的忠诚与才能等内容。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严助的出身:严助是会稽吴县人,严忌的儿子,也有说法认为他是严忌同族人的子弟。严助的出身虽不算显赫,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严助的入仕经历:郡国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时,严助积极参与对策,表现出色。武帝对他评价甚高,因而提拔他在朝廷担任要职。
严助的忠诚与才能:严助在任中大夫期间,多次提出有益国家的政策建议,并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和支持。他提出的“出为郡吏”的建议,体现了他对故土的眷恋和为国家服务的责任感。
严助的政治理念:严助的政治观点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福祉。他的政策主张反映了当时汉朝政治的现实需求,如重视农业生产、减轻民众负担等。
严助的结局:虽然严助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他的命运最终却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牵连。最终他被赐死,这一结局也反映出古代君主对于直言进谏者的高压政策。
严助的故事不仅是汉代政治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的生平展现了个人才华与时代背景的交织,以及忠诚与挫折之间的冲突。通过对严助生平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个人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