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习南方地形者,多以越为人众兵强,能难边城。淮南全国之时,多为边吏,臣窃闻之,与中国异。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其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越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边城守候诚谨,越人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城何!且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又无车骑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险,而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也。臣闻越甲卒不下数十万,所以入之,五倍乃足,挽车奉饷者,不在其中。南方暑湿,所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
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欲来内,处之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以归圣德。若陛下无所用之,则继其绝世,存其亡国,建其王侯,以为畜越,此必委质为藩臣,世共贡职。陛下以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填抚方外,不劳一卒,不顿一戟,而威德并行。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背而去之,则复相群聚;留而守之,历岁经年,则士卒罢倦,食粮乏绝,男子不得耕稼树种,妇人不得纺绩织纴,丁壮从军,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
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的含义。
诗句:越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
翻译:如果越人想要发动叛乱,他们必须先在余干地区耕种,积累粮食,然后才开始伐木造船。
注释:这里的“越人”是指越南的人民。”欲为变”是指他们打算发动叛乱。”必先田余干界中”意味着必须先占领或耕种余干地区。”积食粮”指的是积累食物和粮食。”乃入伐材治船”表示他们开始伐木造船。
诗句:边城守候诚谨,越人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城何!
翻译:边境城镇的守卫是极其谨慎的,如果越人进入砍伐木材,就会被立刻逮捕,并被烧毁他们的财物和粮食。即使他们来自百越,也无法改变这种情况。
注释:这里的“边城”是指靠近边界的城市或者村庄。”守候”指的是守护或看守。”诚谨”意味着非常谨慎和认真。”百越”是指古代对中国南方地区的称呼,包括今天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奈边城何”意思是对无法改变的情况感到无可奈何。
诗句:越甲卒不下数十万,所以入之,五倍乃足,挽车奉饷者,不在其中。南方暑湿,所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蠚生,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之,不足以偿所亡。
翻译:越国的武装部队不下数十万人,因此入侵需要足够的兵力。五倍的兵力就足够了,那些运送军用物资的人并不包括在内。南方炎热潮湿,夏天很热,人们在露天水中居住,蝮蛇出没,疾病流行,战争中死于非命的人占士兵总数的十分之二三。即使征服了整个越国,也不足以弥补损失。
注释:这里的“越甲卒”指的是越国的武装部队。”不到十万”意味着不超过十万人。“五倍”是指需要的兵力是敌人数量的五倍。 “奉饷”指的是提供粮食和其他必需品。”南方暑湿”指的是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病”指的是疾病。 “瘅热”指的是因天气炎热而引起的疾病。 “暴露水居”指的是生活在露天水中。”蝮蛇蠚生”指的是毒蛇出没。”疾疠”指的是传染病。 “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指的是战争还没结束,就有许多人死于非命。”足以偿所亡”意味着这不足以弥补全部的损失。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越南人民因为高温、疾病和战争的困扰,被迫进行叛乱。诗中通过描绘越人的生活状况和军队的装备情况,展现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力感。同时,诗人也在表达对和平与稳定的美好向往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损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