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蚡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罢。
诗句: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
译文:严助,是会稽吴县人,严忌的儿子,或者他是严忌的家族中人。
关键词解释:
- 建元三年:建元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期间。
- 闽越: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和广东省沿海一带。
- 太尉田蚡:汉武帝时的一位重臣,曾任太尉(国家军事最高长官)。
- 秦举咸阳而弃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咸阳城废弃不用。
- 汉景帝:西汉第七位皇帝,名刘启,他继位后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 “吾丘寿王”等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文中提及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可能与汉朝的政治、文化有关。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严助。严助出身于会稽吴县(今属浙江省),是严忌的儿子。根据史书记载,严助因才华横溢被举荐给郡县参与贤良对策考试,最终得到汉武帝刘彻的赏识,被提拔为中大夫。
诗中通过“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展示了汉武帝时期边疆战事紧张的情况。严助的应对体现了其机智和策略性,他提出如果朝廷出动军队则显得过于奢侈,建议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从而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刻理解。
严助在汉武帝执政初期的政治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史料中并未详细记录他的具体政绩,但从他能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提出合理建议可以看出他的才能。诗末提到:“惟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说明严助不仅因其才智得到重用,还在汉武帝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历史记载有限,我们只能从诗中感受到严助的形象,无法得知更多关于他个人生活的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严助在那个时代是一个颇具影响力且深具智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