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明年春,乃下诏曰:“盖闻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天之所弃,陛下至仁,复封为列侯。贺嚚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奏可。贺就国豫章。

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

豫章太守廖奏言:“舜封象于有鼻,死不为置后,以为暴乱之人不宜为太祖。海昏侯贺死,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陛下圣仁,于贺甚厚,虽舜于象无以加也。宜以礼绝贺,以奉天意。愿下有司议。”议皆以为不宜为立嗣,国除。

诗句:

  • 注释:这句诗讲述了汉武帝在公元前108年春天下诏,将前昌邑王刘贺封为海昏侯,并赐给他四千户食邑。

译文:

这年春天,汉武帝下达了诏书说:“听说有象犯了罪被舜所处罚,但他的兄弟骨肉之亲,没有因此分离。所以,封原来的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赐他四千户人家作为食邑。”侍中卫尉金安上向皇帝上书说:“刘贺是个愚蠢顽固、荒废无道的人,不适合继承皇位。虽然您对他非常仁慈,但还是恢复了他的爵位。刘贺如果继续担任这个职位,将会对宗庙和朝廷的礼仪造成损害。”皇帝同意了这一建议,刘贺被遣往豫章郡就藩。    

赏析:
这句诗展现了汉武帝对于刘贺的复杂情感。他既想恢复刘贺的爵位,又担心刘贺不能胜任。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汉武帝对待异己者的态度,既有宽容也有严厉。同时,这也体现了汉代帝王对于继承人选择的谨慎和复杂性。

诗句:

数年,扬州刺史柯奏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交通,万世问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有司案验,请逮捕。制曰:“削户三千。”后薨。    
  • 注释:这句诗描述了杨州刺史柯向皇帝举报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之间的往来,孙万世询问刘贺为什么没有坚决守住皇宫,而是听从他人夺走了玉玺。刘贺回答是“失误”。后来,有人建议应该把刘贺封为国王,因为他很快就会成为列侯。但刘贺对此表示反对。最终,有关官员进行了调查,要求逮捕刘贺。皇帝下令剥夺了他的三千户食邑。刘贺去世了。

译文:

几年后,扬州刺史柯检举刘贺曾经与前任太守卒史孙万世勾结,孙万世问刘贺:“你在被废黜的时候为什么不坚持到底,不逃出皇宫去杀大将军,却任由别人夺走了玉玺?你这样做真是太错了。”刘贺回答说:“确实如此,是我犯了错误。”孙万世人又建议应让刘贺做国王,因为他很快就会成为列侯。但刘贺认为这样做不合适。经过调查,有关官员请求逮捕刘贺。武帝下令剥夺了他的三千户食邑。刘贺去世了。    

赏析:
这段诗句通过孙万世的视角揭示了刘贺的罪行。他指责刘贺未能坚守住自己的位置,错失良机,以及在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动。这些指控反映出孙万世对刘贺的不满和失望。此外,这段诗句也展示了武帝在处理朝政问题时的决策过程,从调查到采取行动再到剥夺刘贺的封地,显示出了皇权的威严和决断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