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风,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二千石之罪,非挟弓弩之过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孔子曰:“吾何执,执射乎?”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诗》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言贵中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所为禁者,为盗贼之以攻夺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无益于禁奸,而废先王之典,使学者不得习行其礼,大不便。

书奏,上以难丞相弘。弘诎服焉。

及汾阴得宝鼎,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臧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独曰非周鼎。上闻之,召而问之,曰:“今朕得周鼎,群臣皆以为然,寿王独以为非,何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寿王对曰:“臣安敢无说!臣闻周德始乎后稷,长于公刘,大于大王,成于文、武,显于周公,德泽上昭,天下漏泉,无所不通。上天报应,鼎为周出,故名曰周鼎。今汉自高祖继周,亦昭德显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同。至于陛下,恢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昔秦始皇亲出鼎于彭城而不能得,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上曰:“善。”群臣皆称万岁。是日,赐寿王黄金十斤。后坐事诛。

”`
古诗文翻译:汉书 ·传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上
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风。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二千石之罪,非挟弓弩之过也。

【译文】:如今陛下圣明开明,建立太平盛世,选拔俊杰才能,振兴学校官制。三公大臣和各级官吏有的出自贫苦人家,从白屋起家,裂地封侯,天下日新月异,远方异域的风气也因此而变好。然而,盗贼仍有发生的原因,是因为郡国的二千石官员有过错,而不是因为他们携带弓箭的缘故。

【注释】:1. 《汉书》是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共一百卷,包括一百二十篇本纪、七十列传、三十志书。

  1. 《汉书》记载了上至汉高祖刘邦元年,下至于王莽地皇三年的历史。
  2. 《汉书》中的“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是关于汉武帝时期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等人的传记。
  3. “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表明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4. “举俊才,兴学官”指的是武帝时期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5. “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一些出身贫寒的人也能通过努力获得高位。
  6. “盗贼犹有者”指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国家安定,但实际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
  7. “郡国二千石之罪”指地方官员的责任重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8. “非挟弓弩之过也”表明盗贼并非因为持有弓箭武器而违法乱纪。
  9. “宇内日化,方外乡风”意味着全国上下风气良好,与远方异域保持友好关系。
  10. “然盗贼犹有者”表明尽管有这些积极因素,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11. “窃以为无益于禁奸”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治安措施的担忧,认为这些措施可能无法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12. “废先王之典”指出这种做法违背了古代圣贤留下的治国原则和礼仪制度。
  13. “擅贼威而夺民救”暗示了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还侵犯了百姓的权利。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诗中通过描绘武帝的统治成就和改革措施,展现了其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诗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担忧。整首诗歌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展示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