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诗句

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诸侯莫足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译文

主父偃是齐国临济人,小时候学习了各种学问和纵横术,但后来他转向学习《易经》、《春秋》等儒家典籍。他在齐地游历时,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排斥和排挤,生活困难。由于经济拮据,他无法在齐国长期逗留,于是向北游历到了燕国、赵国、中山国等地方,但都未能得到良好的待遇,生活非常窘迫。他认为只有诸侯中没有值得交往的人,因此元光元年后,他西进关中去见卫将军。但是卫将军多次向他进言,汉武帝都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的积蓄很快就用完了。由于在诸侯那里得不到好待遇,他只好向朝廷进言。他提出了九个建议,其中八个都是关于法令的,还有一个是关于劝谏汉武帝不要攻打匈奴的建议,他说:
“我知道一个贤明的国君不会因为臣下的直谏而生气,一个忠臣也不会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惩罚。因此,君主没有错失过任何良策,而功绩也流传万世。我现在不敢掩饰我的忠诚和勇敢去冒死进谏,希望您能够宽恕并稍微考虑一下我的意见。”

关键词注释

  1. 主父偃: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改革家,以机智善辩著称。
  2. 齐国临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国的都城所在。
  3. 游齐诸子间:指在齐国的学者和思想家之间游历和交流。
  4. 诸儒生相与排摈:指当时许多学者互相排挤、排斥。
  5. 诸侯莫足游者:形容诸侯之间没有值得交往的人。
  6. 元光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的第五年,即公元前122年。
  7. 卫将军:指卫青,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8. 司马法:《司马兵法》,古代一部讲述军事谋略的著作。
  9. 国虽大:国家虽然强大。
  10. 好战必亡:爱好战争一定会灭亡。
  11. 天下既平:天下已经安定下来。
  12. 天子大恺:天子非常高兴、愉快。
  13. 春搜秋狝:春天打猎秋季围猎。
  14. 诸侯春振旅:诸侯春天举行检阅仪式。
  15. 秋治兵:秋天训练军队。
  16. 怒者逆德也:愤怒是违背道德的行为。
  17. 兵者凶器也:武器是凶恶的物品。
  18. 争者末节也:争斗是人类行为中最低级的事情。
  19. 圣王重行之:圣明的君王重视军事行动。
  20. 务战胜:致力于取得胜利。
  21. 穷武事:追求武力的强大。
  22. 未有不悔者也:没有不后悔的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