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自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诗句】:“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译文】:到了高皇帝平定了天下,他的军队在边疆上扩张领土,他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外准备攻击他们,御史大夫成公说:“不可以这样。匈奴就像野兽一样聚集起来像鸟一样飞散开,跟随他们就像是去追逐影子,现在陛下有那么崇高的德行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感到十分危险。”高皇帝没有听他的建议,就去了代谷,果然遭到了平城的围困。高皇帝后来很后悔这个决定,于是派刘敬前去与匈奴讲和,从此以后天下再也没有战争了。
【赏析】:这首诗讲述了西汉初年,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为了解决北方边境的问题,出兵攻打匈奴的故事。诗中指出,刘邦因为轻敌冒进,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和警告,最终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最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争端,避免了无谓的战争,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原则。同时,诗人对匈奴的描述也揭示了他们的狡猾和凶残,提醒统治者要警惕敌人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