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语在《南越传》。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译文:起初,军从济南出发前往博士学习。他跨过关隘,守关的小吏给了他一块通行凭证——繻。军询问这块繻有什么用处,小吏回答说可以作为再次传递的凭证,回来时需要用它来核对过关。军说:“大丈夫向西远行,最终不会返回这里。”于是丢弃了这块繻,离开了。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译文:朝廷决定向匈奴派遣使者,军主动请求说:“我没有什么显赫战功,但得以在宫中担任警卫,享受五年俸禄。边境不时有烽火警报,我应当身先士卒,准备面对箭林和战鼓。尽管我的才能不高,但我愿意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责任。听说您即将派送匈奴使者,我愿意竭尽心力,协助您的使者,在匈奴单于面前传达吉祥或不幸的消息。虽然我是年轻且才能稍逊的人,在外地担任官职,不足以担当重任,我内心非常不满和沮丧。”皇帝问他如何传达吉凶消息,他的回答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因此他被提拔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语在《南越传》。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译文:南越国与汉朝和解,皇帝派遣军出使南越。他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让他成为内地的诸侯。军自告奋勇说:“如果能够得到一根长绳,我将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京城。”于是他前往南越王那里游说他,南越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汉朝赐予南越的一些大臣印绶,完全按照汉朝的法律治理南越。同时让使者留在南越进行安抚工作。然而南越国的相吕嘉却不希望南越归顺汉朝,发动军队攻击并杀害了他们的国王和汉朝使者。他们都被杀死了。这些事迹记载在《南越传》中。军在20岁左右的时候去世,所以后来的人都称他为“终童”。

赏析: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是一首描写西汉时期历史事件的文章。文章通过对军的人物形象、语言和行动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其中,军是一个勇敢、忠诚、智慧和有责任感的历史人物。他敢于担当国家责任,不畏艰难,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时,他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文章还通过描绘军的形象和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