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字子渊,蜀人也。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侍诏金马门。神爵、五凤之间,天下殷富,数有嘉应。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龚德,皆召见待诏。于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时,汜乡侯何武为僮子,选在歌中。久之,武等学长安,歌太学下,转而上闻。宣帝召见武等观之,皆赐帛,谓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
褒既为刺史作颂,又作其传,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轶材。上乃征褒。既至,诏褒为圣主得贤臣颂其意。褒对曰:
诗句翻译
1 王褒字子渊:王褒,字子渊,四川人。
- 宣帝时修武帝故事:在宣帝时期修复和学习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和故事。
- 讲论六艺群书:广泛研究六经及各类书籍。
- 博尽奇异之好:广泛地收集奇珍异宝,形容涉猎广泛。
- 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征召有才能的人创作《楚辞》。
- 召见诵读:皇帝召见并让他朗诵这些作品。
- 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侍诏金马门:增加召见才华出众的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人。
- 神爵、五凤之间:指西汉神爵年间和五凤年间。
- 天下殷富,数有嘉应:当时国家富裕,经常出现吉祥的事情。
- 上颇作歌诗:皇上开始创作诗歌。
- 欲兴协律之事:想要复兴音乐律制的工作。
- 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丞相魏相奏请朝廷选拔懂音乐且擅长演奏古琴的官员。
- 渤海赵定、梁国龚德:渤海国的赵定和梁国的龚德都是被推荐的人才。
- 益州刺史王襄:益州刺史王襄,他希望向民众宣传良好的道德风尚,听说王褒具有出色的才能,邀请他相见,并让他创作了《中和》、《乐职》、《宣布》三首诗。
- 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选择一些喜好音乐的人,让他们按照《鹿鸣》的曲调去唱歌。
- 久之:过了一段时间。
- 武等学长安,歌太学下,转而上闻:何武等人到了长安学习,并在太学下唱歌表演,最后被传唱到京城。
- 宣帝召见武等观之:宣帝召见何武等人观看他们的表现。
- 皆赐帛:都被赐予丝绸作为赏赐。
- 谓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宣帝对他们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哪里配得上呢!”
译文
王褒(字子渊),是四川人。在宣帝时期他负责修复和学习汉武帝时期的政策和故事,广泛研究六经及各类书籍,以博采众长。他受到皇帝的赏识,被召见参与《楚辞》的创作,并得到九江王的青睐。随后他被召见并让他朗诵这些作品,同时增加召见才华出众的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人。在神爵、五凤年间,国家繁荣昌盛,出现了许多吉祥的征兆。皇上开始创作诗歌,想要复兴音乐律制的工作。丞相魏相奏请朝廷选拔懂音乐且擅长演奏古琴的官员。渤海国的赵定和梁国的龚德都被推荐为人才。益州刺史王襄希望向民众宣传良好的道德风尚,听说王褒具有出色的才能,邀请他相见,并让他创作了《中和》、《乐职》、《宣布》三首诗。选择一些喜好音乐的人,让他们按照《鹿鸣》的曲调去唱歌。过了一段时间,何武等人到了长安学习,并在太学下唱歌表演,最后被传唱到京城。宣帝召见何武等人观看他们的表现,都赐予丝绸作为赏赐,并对他们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哪里配得上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代宫廷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和鼓励,以及王褒的卓越才华和影响力。王褒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他对朝廷的支持和赞美,同时也展示了汉朝文化的高度繁荣和艺术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