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优,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曰“尽善”,禹曰“无间”。以三圣之德,地方不过数千里,西被流沙,东渐于海,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欲与声教则治之,不欲与者不强治也。故君臣歌德,含气之物各得其宜。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是以颂声并作,视听之类咸乐其生,越裳氏重九译而献,此非兵革之所能致。及其衰也,南征不还,齐桓救其难,孔子定其文。以至乎秦,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然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而天下溃畔,祸卒在于二世之末,《长城之歌》至今未绝。
《汉书·传·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优,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曰“尽善”,禹曰“无间”。
在这篇传文中,班固通过讲述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和功臣的故事,展示了他们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智慧和能力。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古代政治智慧的生动描述,也是对个人品质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班固提到“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所处时代的庆幸以及他愿意为正义直言的勇气。这反映了班固本人的政治理想,即希望君主能够听取忠言,不因言获罪而放弃劝谏的机会。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应坚持真理,勇于发声。
班固引用了孔子对尧、舜的评价:“尧、舜,圣之盛也”,以及“禹入圣域而不优,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曰‘尽善’,禹曰‘无间’”。这些评价不仅肯定了尧舜禹的卓越贡献,也为后人提供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孔子的言论强调了尧舜禹的崇高形象,并指出他们的德行是完美无缺的。班固的这段记载,不仅是对古代贤君的颂扬,也为后世提供了评价标准,即以德治国。同时,“禹曰‘无间’”表明了禹的功绩是不可超越的,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班固在文中提到“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域而不优,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曰‘尽善’,禹曰‘无间’。以三圣之德,地方不过数千里,西被流沙,东渐于海,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欲与声教则治之,不欲与者不强治也。”这里班固通过对尧、舜、禹的描述,展现了古代贤君的伟大和智慧。他们虽然疆域有限,但他们的影响力却能扩展到整个中国,这正是他们伟大之处。
班固在文末提到了齐桓公和秦始皇的历史故事。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因为他的仁德;而秦始皇的暴政则是由于他贪外虚内,务欲广地。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政治领导者的品质对其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因此,班固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道德和政治智慧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应以德治国,不应贪图权力和财富。
《汉书·传·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不仅仅是一篇历史文献,更是一本关于政治智慧、道德修养和国家治理的教科书。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也能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