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奏,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前日兴兵击之连年,护军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还者二人,卒士及转输死者万人以上,费用三万万余,尚未能尽降。今关东困乏,民难摇动,捐之议是。”上乃从之。遂下诏曰:“珠厓虏杀吏民,背畔为逆,今廷议者或言可击,或言可守,或欲弃之,其指各殊。朕日夜惟思议者之言,羞威不行,则欲诛之;孤疑辟难,则守屯田;通于时变,则忧万民。夫万民之饥饿,与远蛮之不讨,危孰大焉?且宗庙之祭,凶年不备,况乎辟不嫌之辱哉!今关东大困,仓库空虚,无以相赡,又以动兵,非特劳民,凶年随之。其罢珠厓郡。民有慕义欲内属,便处之;不欲,勿强。”珠厓由是罢。

捐之数召见,言多纳用。时,中书令石显用事,捐之数短显,以故不得官,后稀复见。而长安令杨兴新以材能得幸,与捐之相善。捐之欲得召见,谓兴曰:“京兆尹缺,使我得见,言君兰,京兆尹可立得。”兴曰:“县官尝言兴愈薛大夫,我易助也。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使君房为尚书令,胜五鹿充宗远甚。”捐之曰:“令我得代充宗,君兰为京兆,京兆,郡国首,尚书,百官本,天下真大治,士则不隔矣。捐之前言平恩侯可为将军,期思侯并可为诸曹,皆如言;又荐谒者满宣,立为冀州刺史;言中谒者不宜受事,宦者不宜入宗庙,立止。相荐之信,不当如是乎!”兴曰:“我复见,言君房也。”捐之复短石显。兴曰:“显鼎贵,上信用之。今欲进,弟从我计,且与合意,即得人矣。”

诗句释义

  • “珠厓虏杀吏民,背畔为逆”: 珠厓(今海南省一带)的叛贼杀害了官吏和百姓,公然反叛。珠厓,古代对南海诸岛的称谓,此处指涉的是当地叛乱。
  • “日夕惟思议者之言”: 日夜不停地思考讨论此事的人的意见。
  • “羞威不行,则欲诛之;孤疑辟难,则守屯田;通于时变,则忧万民。”: 当威风不振,就想要诛杀他们;若感到孤立无援,就守住屯垦田地;面对形势变化,就担忧民生。
  • “夫万民之饥饿,与远蛮之不讨,危孰大焉?”: 百姓的饥饿,与远离的蛮夷未被讨伐,哪个更危险呢?
  • “长安令杨兴新以材能得幸,与捐之相善。”: 长安县令杨兴因才能获得皇帝宠爱,和陈皃友好相处。

注释及赏析

译文

  • 对奏,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前日兴兵击之连年,护军都尉、校尉及丞凡十一人,还者二人,卒士及转输死者万人以上,费用三万万余,尚未能尽降。今关东困乏,民难摇动,捐之议是。”上乃从之。遂下诏曰:“珠厓虏杀吏民,背畔为逆,今廷议者或言可击,或言可守,或欲弃之,其指各殊。朕日夜惟思议者之言,羞威不行,则欲诛之;孤疑辟难,则守屯田;通于时变,则忧万民。夫万民之饥饿,与远蛮之不讨,危孰大焉?且宗庙之祭,凶年不备,况乎辟不嫌之辱哉!今关东大困,仓库空虚,无以相赡,又以动兵,非特劳民,凶年随之。其罢珠厓郡。民有慕义欲内属,便处之;不欲,勿强。”珠厓由是罢。
  • “捐之数召见,言多纳用。时,中书令石显用事,捐之数短显,以故不得官,后稀复见。”
  • “而长安令杨兴新以材能得幸,与捐之相善。捐之欲得召见,谓兴曰:‘京兆尹缺,使我得见,言君兰,京兆尹可立得。’兴曰:‘县官尝言兴愈薛大夫,我易助也。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使君房为尚书令,胜五鹿充宗远甚。’

陈皃多次被召见进言,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实施。当时中书令石显掌权,因此陈皃未能再次被任用。长安县令杨兴因为才能受到皇帝赏识,与陈皃关系密切。陈皃想被召见,对杨兴说:“京兆尹的职位空缺,让我见到皇上,就说你君兰,京兆尹很快就可以安排了。”杨兴说:“县官曾经说我比薛大夫还要强,我很容易得到支持。你的文采出众,说话妙到极点,如果让你担任尚书令,比你的前任五鹿充宗还要优秀。”

赏析

陈皃的言行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忠诚。他多次上书直言进谏,尽管遭受挫折但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他的为人正直,敢于直面权势人物,这种精神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陈皃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一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