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安国以闻。充国劾安国奉使不敬。是后,羌人旁缘前言,抵冒渡湟水,郡县不能禁。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传告诸羌曰:‘汉贰师将军众十余万人降匈奴。羌人为汉事苦。张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击居之。’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间者匈奴困于西方,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其计不合。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南抵属国,与先零相直。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善阝善、敦煌以绝汉道。充国以为:“狼何,小月氏种,在阳光西南,势不能独造此计,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罕、开乃解仇作约。到秋马肥,变必起矣。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于是两府复白遣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分别善恶。安国至,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恐怒,亡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亹,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是岁,神爵元年春也。

解析:
此诗通过描述赵充国和辛庆忌的历史事迹,反映了汉朝与羌族之间的战争以及汉朝军队的英勇。其中“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描述了羌族首领先零对和平的愿望,而“羌人旁缘前言,抵冒渡湟水,郡县不能禁”则揭示了汉朝与羌族之间战争的紧张局面。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展现了羌族首领与汉朝之间的和解与信任。然而,匈奴的干预使得战争更加复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间者匈奴困于西方,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 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汉朝与羌族、匈奴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展示了汉朝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和坚韧。

译文:
羌人首领先零豪言希望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
安国以闻。充国劾安国奉使不敬。是后,羌人旁缘前言,抵冒渡湟水,郡县不能禁。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
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传告诸羌曰:‘汉贰师将军众十余万人降匈奴。羌人为汉事苦。张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击居之。’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间者匈奴困于西方,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其计不合。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南抵属国,与先零相直。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
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善阝善、敦煌以绝汉道。
充国以为:“狼何,小月氏种,在阳光西南,势不能独造此计,疑匈奴使已至羌中,先零、罕、开乃解仇作约。到秋马肥,变必起矣。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于是两府复白遣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分别善恶。安国至,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恐怒,亡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
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亹,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是岁,神爵元年春也。

赏析:
此篇传记生动描绘了赵充国和辛庆忌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和他们的军事成就。赵充国作为汉朝的一员将领,他在平定叛乱、保护边境安全方面表现出色。辛庆忌则是汉朝的一名官员,他在处理边疆事务中显示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决断力。这篇传记通过对两人的描述,传达了他们为国家稳定和边疆安全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同时,它也提醒后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并时刻保持警惕,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

《汉书·传·赵充国辛庆忌传》不仅是一篇历史文献,更是一篇关于忠诚、勇敢和智慧的经典之作。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赵充国和辛庆忌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