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下其书充国,令与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议。充国及长史董通年以为:“武贤欲轻引万骑,分为两道出张掖,回远千里。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为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又有衣装兵器,难以追逐。勤劳而至,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随而深入,虏即据前险,守后厄,以绝粮道,必有伤危之忧,为夷狄笑,千载不可复。而武贤以为可夺其畜产,虏其妻子,此殆空言,非至计也。又武威县、张掖日勒皆当北塞,有通谷水草。臣恐匈奴与羌有谋,且欲大入,幸能要杜张掖、酒泉以绝西域,其郡兵尤不可发。先零首为畔逆,它种劫略。故臣愚册,欲捐罕、开暗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宜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捬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天子下其书。公卿议者咸以为先零兵盛,而负罕、开之助,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也。
以下是对《汉书·传·赵充国辛庆忌传》的逐句翻译:
天子下其书充国,令与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议。
皇帝将书信交给了赵充国,命令他与校尉以下的官兵和那些了解羌族事务的人一起广泛讨论。
充国及长史董通年以为:“武贤欲轻引万骑,分为两道出张掖,回远千里。
赵充国和长史董通年认为:“武贤打算轻率地率领一万骑兵,分成两路从张掖出发,行军距离长达几千里。
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为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又有衣装兵器,难以追逐。勤劳而至,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随而深入,虏即据前险,守后厄,以绝粮道,必有伤危之忧,为夷狄笑,千载不可复。
他们担心匈奴与羌族合谋,并且想要大规模入侵,幸能要挡住张掖、酒泉以切断西域通道,这些郡的军队尤其不能出动。先零首先叛乱,其它部落劫掠。
故臣愚册,欲捐罕、开暗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动之,宜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俗者捬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
我愚蠢地建议,想放弃罕、开的错误,隐藏而不张扬,首先执行先零的诛罚来震慑他们,应该后悔并改变行为,趁机赦免他们的罪行,选择熟悉当地习俗的好官吏来安抚和融合他们,这就是保全军队、取得胜利、安定边疆的计划。
天子下其书。公卿议者咸以为先零兵盛,而负罕、开之助,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也。
皇帝收到这封信后,公卿们都认为先零的军队势力强大,如果不考虑罕、开的帮助,如果不先攻破罕、开,那么先零就不能被消灭。
赏析:
本篇记述了西汉名将赵充国平定先零羌族的事迹。作者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描绘了赵充国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展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果断决策和坚定立场。文章语言朴实生动,通过对赵充国及其部下的描写,展示了汉朝政府在处理边境问题时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汉朝政府的坚韧和智慧。
关键词解释:
- 赵充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将领,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民族政策受到后世赞誉。
- 羌族:古代居住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与汉朝关系复杂,经常发生冲突。
- 武贤:本故事中提及的人物,与赵充国有矛盾,但最终赵充国成功平息了叛乱。
- 张掖:古地名,位于甘肃省境内,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边防城市。
- 长史:官名,负责记录和传达君主的命令,是汉代官员体系中的重要职位。
- 司马光:班固(东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的祖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