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乃拜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即拜酒泉太守武贤为破羌将军,赐玺书嘉纳其册。以书敕让充国曰:
皇帝问后将军,甚苦暴露。将军计欲至正月乃击罕羌,羌人当获麦,已远其妻子,精兵万人欲为酒泉、敦煌寇。边兵少,民守保不得田作。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槁束数十。转输并起,百姓烦扰。将军将万余之众,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争其畜食,欲至冬,虏皆当畜食,多藏匿山中依险阻,将军士寒,手足皲瘃,宁有利哉?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胜微,将军谁不乐此者!
今诏破羌将军武贤将兵六千一百人,敦煌太守快将二千人,长水校尉富昌、酒泉候奉世将婼、月氏兵四千人,亡虑万二千人。赍三十日食,以七月二十二日击罕羌,入鲜水北句廉上,去酒泉八百里,去将军可千二百里。将军其引兵便道西并进,虽不相及,使虏闻东方北方兵并来,分散其心意,离其党与,虽不能殄灭,当有瓦解者。已诏中郎将卬将胡越佽飞射士步兵二校尉,益将军兵。
译文:
皇帝向后将军许延寿发出询问,询问他为何要在户外露宿。将军计划在正月后才对罕羌进行攻击,而羌人则在麦子成熟时已经远走他的妻儿,精兵万人正打算到酒泉、敦煌地区作乱。边境兵力有限,百姓守护家乡而不能耕作。现在张掖以东粟米价格高达百余钱,干草仅数十束。粮草转运并需开始,百姓因此烦乱不安。将军率领万余士兵,不趁早利用秋天的水源和草地,争夺畜食,想在冬天时,敌人都将畜食完毕藏匿在山中,将军的士兵因天气寒冷手脚皲裂,难道有利吗?将军不考虑国内的开支,希望年复一年地胜出微末之敌,将军还有谁喜欢这样的事!
现在下诏破羌将军武贤率领六千一百名士兵,敦煌太守快率领二千人,长水校尉富昌和酒泉候奉世率领四千人的月氏部队,大概有万二千人。携带三十天的口粮,于七月二十二日攻打罕羌,进入鲜水以北的句廉山上,距离酒泉八百里,离将军处大约一千二百里。将军应引兵沿着便道向西前进,即使不能同时到达,但使敌人听到东方北方的大军一起出动,分散他们的心思,离散他们的党羽,虽然不能全歼敌人,但也能使他们瓦解。已下诏中郎将卬率领胡越佽飞射士步兵二校尉,增加将军的军队。
注释:
- 上乃拜: 皇上于是授命。
- 乐成侯许延寿: 乐成侯是汉代的一种封号,此处指许延寿。
- 强弩将军: 强弩是古代一种强大的弩弓,此处用以形容许延寿的地位或职位。
- 酒泉太守武贤: 酒泉郡太守,掌管该地区的军事事务。
- 破羌将军: 破羌将军是东汉时期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指挥对抗羌族等边疆民族的军事行动。
- 玺书嘉纳其册: 皇帝给武贤的诏书,称赞并且接受他对此事的报告或建议。
- 以书敕让充国: 用书信命令许延寿。
赏析:
此诗是西汉时期的一段历史记载,反映了汉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军事行动的策略。许延寿作为一位高级将领被赋予重大任务,需要考虑到军队的行动、物资的补给、以及与敌军的心理战等多方面因素。诗中提到的“天子问后将军”,表明当时汉朝皇帝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以及中央政府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决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