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遣骑候四望狭中,亡虏。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岂得入哉!”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务,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生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亡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请欲一斗而死,可得邪!”

诗句

1.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 注释: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汉武帝认为他老了,派御史大夫丙吉询问谁能胜任。赵充国回答说:“没有比我更老的了。”

2. 上遣使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

  • 注释:汉武帝派人来询问赵充国,问:“将军你认为羌人怎么样?需要多少兵力?”

3. 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 注释:赵充国说:“听一百次不如亲眼看一看。用兵很难,我希望亲自到金城去规划战略。但是羌人这些小小的民族,叛逆不道,恐怕很快就会灭亡,希望皇上把这件事交给老臣,不要为此而忧虑。”

4.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

  • 注释: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待的兵力达到一万骑兵,他想渡过黄河,但担心被敌人阻止,于是在晚上派遣三个校尉戴着口粮偷偷过河,一到达就布置阵势,天明后,全部渡过河去了。

5. 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

  • 注释:敌人有几十上百的骑兵过来,在军营附近出进出入。赵充国说:“我的人马都感到疲劳,不能快速追逐。那些都是精锐的骑兵难以制服,又担心这是引诱我们进攻的诡计。消灭敌军才是最终目标,贪图小利不值得。”命令军队不要追击。

6. 遣骑候四望狭中,亡虏。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岂得入哉!”

  • 注释:派遣侦察骑兵四下观望,没有发现敌人。晚上带领军队上走到落都,召集各校和司马们,对他们说:“我知道羌人也不能再成为战士了。如果让他们发动几千人来防守杜四望狭中,我们的部队怎么能进入呢!”

译文

汉武帝时期,赵充国年已七旬有余,皇帝对他年纪大了有些不放心。汉武帝派御史大夫丙吉询问谁来担任这个任务。赵充国回答说:“没有比我更老的人了。” 汉武帝派人前来问计,赵充国回答:“我听说过很多战例,但亲自见过的却少。用兵很难超过限度,我愿意亲自前往金城,谋划一下具体的策略。然而羌人这些小国家、部落,他们叛逆不道,很快就要灭亡了。希望陛下把这件任务交给我来做,不要为此而担心。”
赵充国抵达金城后,等待的兵力达到了一万骑兵。他想渡过黄河,但担心被敌人拦截。于是在深夜派遣三个校尉带着口粮悄悄地过河,一到达就布置好了阵势,天亮之后,所有士兵都顺利渡过了河。
敌寇有几十上百骑兵过来,在军队附近来回走动。赵充国说:“我军的将士们都觉得疲劳,不能快速追逐。那些骑兵都是精锐,难以制服,还可能是用来引诱我们进攻的。消灭敌军才是最终目的,贪图小利不值得。因此下令军队不要轻易出击。”
派遣侦察骑兵四处察看,没有发现敌军踪迹。夜晚带领军队上走到落都,召集各校和司马们,告诉他们:“我知道羌人已经不能成为战士了。如果他们出动几千人来防守杜四望狭中,我们的部队怎么能够进去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