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充国上状曰: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子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

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更士万人,留顿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亡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亡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它变之忧,十也。治湟狭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既省,繇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不识长册,唯明诏博详公卿议臣采择。

诗句

  1. 上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
  2. 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

译文

  1. 皇上向后将军询问关于停止骑兵一事的意见,后将军建议让骑兵留下耕种,就像将军的计划,敌军何时会被消灭,战事何时会解决?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再上奏报告。
  2. 充国在报告中说:我听说帝王之兵,是靠周全的计谋胜过直接的战争。如果战争取得一百次胜利,那并不是好事。所以要先制造不能战胜敌人的机会,等待敌人自己暴露弱点,然后再出击。即使对少数民族,他们的习俗与中原礼义国家不同,但他们同样害怕危险和困难,热爱亲人和亲友,害怕死亡,都是一样的。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代将领赵充国对于军事策略的思考和见解。他主张通过保留一定数量的部队从事农耕活动来维护边疆稳定,避免因战事频繁导致兵力分散、资源枯竭等问题。同时,赵充国的这一思想也体现了一种战略上的长远考虑,即在保证军事存在的同时,也能保障民生安定。此外,赵充国还提出了具体的战术建议,如“步兵九校,更士万人”,“军马一月之食”,“治湟狭中道桥”等,这些都是基于实战经验和地理环境做出的合理部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