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顿首服。丞相魏相曰:“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上于是报充国曰:“皇帝问后将军,上书言羌虏可胜之道,今听将军,将军计善。其上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上以破羌、强弩将军数言当击,又用充国屯田处离散,恐虏犯之,于是两从其计,诏两将军与中郎将卬出击。强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斩首二千级,中郎将卬斩首降者亦二千余级,而充国所降复得五千余人。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
明年五月,充国奏言:“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诡必得,请罢屯兵。”奏可。充国振旅而还。
诗句
- 充国奏每上,辄下公卿议臣。
- “充国”指的是赵充国,他是汉朝的一位将领。
- “奏”指的是他向皇帝提出的报告或建议。
- “每上”意味着他总是提出建议。
- “辄下公卿议臣”表示皇帝会召集公卿大臣讨论他的建议。
- 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
- “初”、”始”、”中”和”末”在这里都是时间的顺序描述。
- “充国计者什三”表示最开始时,赵充国的提案被采纳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 “中什五”表示中间时,这个比例上升到了一半。
- “末什八”表示最后的时期,这个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八。
- 有诏诘前言不便者,皆顿首服。
- “有诏”是指皇帝的诏书。
- “诘”意为询问或质问。
- “前言不便者”指的是先前提出的一些建议不够合理或不便于实施。
- “皆顿首服”意味着他们都低头认错,表示接受并服从。
- 丞相魏相曰:“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数画军册,其言常是,臣任其计可必用也。”
- “丞相魏相”指的是当时的丞相,姓魏名相。
- “臣”是自称,用于谦称自己。
- “愚不习兵事利害”表明他不懂军事上的事情,但认为后将军赵充国的提议通常是正确的。
- “后将军数画军册”说明赵充国经常负责绘制军事计划。
- “其言常是”表示他的提议通常是正确的。
- “臣任其计可必用也”表明他信任并相信赵充国的提议一定能成功。
- 上于是报充国曰:“皇帝问后将军,上书言羌虏可胜之道,今听将军,将军计善。其上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
- “上”指的是皇帝。
- “于是报充国曰”表示皇帝对赵充国的回答进行了回应。
- “羌虏”是指羌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
- “上书言羌虏可胜之道”表示赵充国在报告中提出了征服羌族和藏族的策略。
- “今听将军,将军计善”表示现在听从赵充国的提议,他认为这个策略很好。
- “其上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表示皇帝批准了赵充国的提议,命令他在部队中留下屯田,并在必要时可以解散这些部队。
- 明年五月,充国奏言:“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诡必得,请罢屯兵。”
- “明年五月”指的是第二年五月。
- “充国奏言”表示赵充国向皇帝汇报了自己的情况。
- “羌本可五万人军”表示最初预计有五万人的军队来对抗羌族。
- “凡斩首七千六百级”表示总共斩杀了七千六百人。
- “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表示投降的人数为三万一千二百人。
- “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六千人”表示在河湟地区因饥饿而死的人数为五千到六千之间。
- “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表示那些确定已经死亡的人以及逃跑的人加起来不超过四千人。
- “羌靡忘等自诡必得”表示羌族的一些首领们认为自己一定会胜利。
- “请罢屯兵”表示赵充国请求解散军队。
译文
- 每当赵充国向皇上提出建议时,他都会召集公卿大臣共同讨论。
- 一开始赵充国的提案只有三分之一被采纳,到了中期时达到了一半,最终达到了百分之十八。
- 皇帝有时会质疑一些提案,但赵充国都承认错误并向皇帝屈服。
- 丞相魏相曾说:”我不懂军事,但我信任后将军赵充国的提议一定可行。”
- 皇帝回应道:”现在你所说的策略已经被采纳,你认为你的方案很好。”
- 第二年五月,赵充国报告说:”原本预计有五万人的军队去对抗羌族。实际上,我们共斩杀了七千六百人,投降了三万一千二百人,在河湟地区因饥饿而死的人数为五千到六千之间。那些确定已经死亡的人以及逃跑的人加起来不超过四千人。羌族的一些首领们认为自己一定会胜利,因此请求解散军队。”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赵充国在面对战争挑战时的策略调整和决策过程,以及皇帝对他策略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了战争的实际情况,展示了赵充国的智慧和勇气。同时,诗中也体现了皇帝对军事策略的重视和对将领的支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