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谊。”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京师纪之。后赵广汉为京兆尹,言:“我禁奸止邪,行于吏民,至于朝廷事,不及不疑远甚。”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本夏阳人,姓成名方遂,居湖,以卜筮为事。有故太子舍人尝从方遂卜,谓曰:“子状貌甚似卫太子。”方遂心利其言,几得以富贵,即诈自称诣阙,廷尉逮召乡里知识者张宗禄等,方遂坐诬罔不道,要斩东市。一云姓张名延年。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广为少傅,数月,吉迁御史大夫,广徙为太傅。

隽不疑传

班固在《汉书》中记载,隽不疑(字曼倩),是勃海郡人。他擅长研究《春秋》,在郡里担任文学职务时,总是遵循礼仪行事,因而声名远扬于州郡之间。到了汉武帝末年,郡国盗贼群起,为了维护地方秩序,暴胜之被任命为直指使者,他身披绣衣,手持斧头,追缉那些为非作歹的盗贼,并监督各郡国执行军令,甚至将战火烧到海边地区。

当暴胜之听闻了隽不疑的贤能之后,便派遣官吏邀请他相见。隽不疑身穿进贤冠、佩戴着櫑具剑,佩带着环玦,穿着褒衣博带盛服前往,对门下的官吏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决心。他拒绝接受宝剑,而是表示:“君子的武备在于剑,是用来护卫自身不受伤害的,所以不能轻易拔出。我请求退下。”官吏向暴胜之汇报了这一情况。

暴胜之对隽不疑的谦逊和坚定印象深刻,于是亲自打开府门迎接他。两人一见如故,暴胜之赞叹隽不疑的容貌和风度,而隽不疑则称颂暴胜之的品德和风范。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和诚意,使得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撼。

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动荡,更反映了一位儒士的坚守与担当。从暴胜之的赏识到隽不疑的拒绝,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理想与追求。他们的行为和言谈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隽不疑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