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说。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外祖父特进平恩侯许伯以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上以问广,广对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视陋,非所以广太子德于天下也。”上善其言,以语丞相魏相,相免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广由是见器重,数受赏赐。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解析
诗句:
- 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
- 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及置酒宴,奉觞上寿,辞礼闲雅,上甚欢说。
- 顷之,拜受为少傅。
- 太子外祖父特进平恩侯许伯以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
- 上以问广,广对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况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视陋,非所以广太子德于天下也。”
- 上善其言,以语丞相魏相,相免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
- 广由是见器重,数受赏赐。
- 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 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
- 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
-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
- 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 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译文:
- 广兄之子受字为公子,也被选拔为太子的家令。他擅长礼敬恭敬,聪明且善于言辞。
- 宣帝到太子宫时,受迎接并回答问题,以及安排宴会时,他恭敬地敬酒祝寿,言辞得体而优雅,皇帝非常高兴。
- 不久后,他被任命担任少傅。
- 太子的外祖父特进平恩侯许伯认为太子年轻,推荐他的兄弟中郎将许舜来监护太子的家。
- 皇上询问广,广回答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副,师友必须选择天下的英雄人物,不应当只亲近外家许氏。况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员和下属已经配备齐全,现在再让许舜来监护太子的家事,显得简陋,这不符合广泛太子道德于天下的目的。”皇上赞同他的话,并将此告诉了丞相魏相。魏相脱帽致歉说:“这并非是我们能做得到的。”因此广受到重用并多次得到赏赐。当太子每次朝见时,广都会前去陪同。父子俩都是太傅、少傅,这在当时被看作是荣耀的事情。
- 在任五年,皇太子年龄十二岁,通晓《论语》和《孝经》。广对受说:“我听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说法。如今你官做到二千石(汉代官职等级),名声地位确立,如果这样继续留任,恐怕会有后悔。不如父子俩跟随你一同离开长安,回到故乡颐养天年,不是更好吗?”受叩头表示同意。当天父子二人都称病休假。满三个月后皇帝下令赐假,广于是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因为他年老,答应了他的请求,并额外赐给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赐给黄金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为他举行祖道仪式,并在东都门外设置宴席。送行的人车马多达几百辆,他们告别离去。当路上的人们看到这一幕时都赞叹说:“两位大夫真是贤明啊!”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落泪流泪。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广和他的儿子受在太子宫中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智慧和忠诚。通过描述他们如何教导太子、如何应对政治局势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展望,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诗中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表达了他们对权力和名利的淡泊态度,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追求。而“功遂身退”则反映了他们对人生价值和目标的思考,强调了个人德行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后,诗中的“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更是赞扬了广和他的儿子受在朝廷内外的崇高威望和影响力,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深受人们敬重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