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非贤人而能若是乎!”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语在《留侯传》。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
以下是《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的逐句翻译:
-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
- 武王伐纣,即周武王征讨商朝。
- 迁九鼎到雒邑,是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洛邑。
- 雒邑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是古代中国的中心。
- “薄之”意为轻视或鄙视。
- “饿死于首阳山”是指伯夷和叔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周朝的俸禄。
- “不食其禄”指的是拒绝领取周朝的俸禄。
- “周犹称盛德焉”表示尽管遭遇了这样的耻辱,周朝仍然被称赞为有高尚的品德。
- 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孔子对伯夷和叔齐的敬重。
- “贤此二人”指的是孔子认为这两位贤人的高尚品德值得尊敬。
- “不降其志”指的是不屈服于世俗的压力,保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
- “不辱其身”指的是不因外界的侮辱而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尊严。
-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当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人格,不受物质利益和世俗偏见的影响。
- 而《孟子》亦云:“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
- “闻伯夷之风者”指的是听到伯夷的行为和风范。
- “贪夫廉”指那些原本贪婪的人变得清廉。
- “懦夫有立志”指那些原本懦弱的人变得意志坚定。
- 这句话反映了伯夷的高风亮节,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力量,使他们变得更加正直和坚强。
-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非贤人而能若是乎!”
- “奋乎百世之上”意味着超越前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 “百世之下”指后世的人们。
- “莫不兴起”表示大家都受到启发,开始行动起来。
- “非贤人而能若是乎!”强调只有贤人才能有这样的成就。
- 这句话表达了对伯夷和叔齐卓越品质的赞扬,他们认为自己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他们的道德操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 谷口是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郑子真是当地的隐士。
- “修身自保”指的是他们注重自身修养和保护。
- “非其服弗服”指不穿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衣服。
- “非其食弗食”指不吃违背自己信念的食物。
- 这句话反映了他们超脱世俗名利的精神追求,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 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
- 成帝是西汉皇帝刘骜的年号之一。
- “元舅大将军王凤”指的是王凤,他是当时的大将军,地位显赫。
- “以礼聘子真”指的是王凤以礼邀请郑子真。
- “子真遂不亻出而终”指郑子真最终拒绝出仕,结束了他一生的隐遁生活。
-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
- 成都是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
- “卜筮者贱业”指的是占卜和预测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
- “可以惠众人”指这些技能可以给大众带来好处。
- 这反映出严君平对占卜职业的认同和重视,他认为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
- 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
- 这段话描述了各种人际关系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 “人子言依于孝”指子女应该孝顺父母。
- “与人弟言依于顺”指与兄弟姐妹相处时要顺应对方的意愿。
- “与人臣言依于忠”指作为臣子要忠诚于自己的职责。
- “各因势导之以善”指根据具体情况来引导他人向善。
- 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 “裁日阅数人”指的是每天阅读几个人的故事。
- “得百钱足自养”指通过教学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 “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指他在一家书店里开一个小门,让客人进入后关上门,让他在里面讲授道家经典《老子》。
- 这个描述反映了杨雄晚年的生活状态,他通过教授《老子》来维持生计,同时也传播了他的哲学思想。
- 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 “博览亡不通”指的是杨雄广泛阅读,无所不通。
- “依老子、严周之指”指他遵循老子和严君平的教导。
- “著书十余万言”指他撰写了大量著作。
- 这显示了杨雄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创作能力。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等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坚守原则、保持清白的形象。同时,通过对郑子真、严君平等人物的描述,强调了他们超脱世俗、注重内在修养的精神境界。最后,通过描述杨雄的生活和学术活动,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和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