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
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下而听断焉。是时,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
译文
汉代传书中提到王贡两龚鲍的事迹,他们都是未曾出仕的人物,但名声足以激化贪污和改善社会风气,可以视为古代的隐逸者。像王吉、贡禹这样的人,都通过礼让进退来处理世事。
王吉,字子阳,是琅邪皋虞人。年轻时好学,精通经义,因郡吏举孝廉而成为郎官,后来补任若卢右丞,又升任云阳令。他推荐贤良进入昌邑中尉之职,但是王吉爱好打猎,在国都中四处游猎,行为举止缺乏节制。于是王吉上疏谏阻说:
臣闻古时师行每日行进三十里,我每天行走五十里,《诗经》中有句话:“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这里的‘发’和‘揭’并非古代的风和车,而是形容动作的激烈和频繁。现在大王您幸临方与,半日之内就驰奔二百里,百姓因此废弃了耕桑之事,整治道路也变得牵绊马足。我认为百姓不能多次改变这样的行为。从前召公任职时,正值民事繁忙之时。他在棠树之下休息并处理政事,那时人们都各得其所,后世怀念他的仁恩,甚至不伐甘棠。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汉代王吉对政治人物行为的评价。通过对比古代的君王如召公和现代的王吉的行为,表达了对王吉行为的赞赏和对当时帝王行为的批评。诗中运用了典故“匪风发兮,匪车揭兮”来比喻王吉的行为过于激进,而古代的君王则以德行著称,不伐甘棠。这种对比强调了王吉作为隐士身份的责任感和他对国家政治的干预度。
王吉的建议反映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对国家治理的担忧。通过劝谏君主减少游猎等过度活动,体现了他对于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注。同时,王吉还提到了召公的例子,暗示了即使是古代贤明的君王,也需要适度的节制和德治才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行为的评述,传达了作者对于古代贤君的尊崇以及对当前君主行为的批评。它不仅体现了王吉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汉代时期人们对政治道德和政治行为的普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