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厉志如此。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云。

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迁谏大夫,使责淮阳宪王。迁赵内史。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孙毋为王国吏,故骏道病,免官归。起家复为幽州刺史,迁司隶校尉,奏免丞相匡衡,迁少府,八岁,成帝欲大用之,出骏为京兆尹,试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而薛宣从左冯翊代骏为少府,会御史大夫缺,谷永奏言:“圣王不以名誉加于实效。考绩用人之法,薛宣政事已试。”上然其议。宣为少府月余,遂超御史大夫,至丞相,骏乃代宣为御史大夫,并居位。六岁病卒,翟方进代骏为大夫。数月,薛宣免,遂代为丞相。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骏为少府时,妻死,因不复娶,或问之,骏曰:“德非曾参,子非华、元,亦何敢娶?”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译文:    
当初,周武王讨伐商纣,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雒邑。有一天,东家有一棵枣树,长在庭院中,他的妻子用枣子来喂丈夫王吉。王吉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离开了妻子。东家听说了这件事,想要砍掉那棵枣树,但附近的邻居们都阻止了他,并坚持请求王吉让他的妻子回来。于是,他们村里的人编成了这样一句话:“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注释:    
1. 武王:指周武王姬发,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西周开国皇帝。    
2. 纣:指商朝末代君主帝辛,即殷纣王。    
3. 雒邑:古代对今河南洛阳一带的古称,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4. 伯夷、叔齐:古代两位著名人物,他们是商末年的两个重要人物,以高尚的道德和节操著称。    
5. 首阳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传说中伯夷、叔齐在此隐居饿死。    
6. 九鼎:古代中国的重器,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尊严。    
7. 周人:指周文王的后代,包括周武王及其子孙等。    
8.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9.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不玷辱自己的身体。    
10. 里中: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通常由一至十户组成。    
11. 为语:编成歌谣或谚语。    
12. 封建: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13. 清节之士:指品德高尚、节操清白的人。    
14. 传:记载某人言行的书籍或文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