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占,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将在位者与生殊乎?往者尝令金敞语生,欲及生时禄生之子,既已谕矣,今复云子少。夫以王命辨护生家,虽百子何以加?传曰亡怀土,何必思故乡!生其强饭慎疾以自辅。”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
又言古者不以金钱为币,专意于农,故一夫不耕,必有受其饥者。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凿地数百丈,销阴气之精,地臧空虚,不能含气出云,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自五铢钱起已来七十余年,民坐盗铸钱被刑者众,富人积钱满室,犹亡厌足。民心动摇,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何者?末利深而惑于钱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于钱也。疾其末者绝其本,宜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无复以为币。市井勿得贩卖,除其租铢之律,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一归于农,复古道便。
诗句:“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
译文:当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灭掉商后,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雒邑,而伯夷和叔齐对此感到非常鄙视,他们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接受周朝的俸禄。
关键词解释:
- 武王:指周武王姬发,是周朝的建立者之一,他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 九鼎:古代中国认为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象征着国家的稳定和尊严。
- 洛邑:即现在的洛阳,是古代中国的都城,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 伯夷、叔齐:都是周武王时期的臣子,因反对周武王的暴政而选择饿死在首阳山。
- 首阳:位于今天的山西盂县,是伯夷和叔齐饿死的地方。
- 食禄:接受朝廷的俸禄,即担任官职并领取相应的薪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周武王迁九鼎至雒邑的事件,以及伯夷和叔齐对此事的态度和行为,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权力和道德原则的看法。伯夷和叔齐拒绝食用周朝的俸禄,选择了以死明志,这展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国家忠诚的精神。诗中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于权力与道德冲突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