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臧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孔子,匹夫之人耳,以乐道正身不解之故,四海之内,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况乎以汉地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助,其于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陛下诚深念高祖之苦,醇法太宗之治,正已以先下,选贤以自辅,开进忠正,致诛奸臣、远放谄佞,赦出园陵之女,罢倡乐,绝郑声,去甲乙之帐,退伪薄之物,修节俭之化,驱天下之民皆归于农,如此不解,则三王可侔,五帝可及。唯陛下留意省察,天下幸甚。
诗句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臧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孔子,匹夫之人耳,以乐道正身不解之故,四海之内,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况乎以汉地之广,陛下之德,处南面之尊,秉万乘之权,因天地之助,其于变世易俗,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
译文
现在想要实现至高的治理,达到太平的状态,应该废除赎罪的法律。如果地方长官和守相的选拔不能实事求是,如果有贪污受贿的行为,就立即加以处罚,只有罢免官职,人们就会争相努力做好事。重视孝敬父母、尊重兄弟的美德,轻视商人,选拔真正的贤才,推选廉洁的人才。这样国家就会治理好了。孔子虽然是普通人,但由于他热爱道义而不愿意苟合世俗,所以他的言论能够成为天下的准则。更何况汉朝的疆域如此广大,陛下的德行又那么高深,处于尊贵的地位,掌握着万乘之国的重权。因此,在改变时世、改变风俗、调和自然界阴阳、陶冶万物、使社会风气变得正直等方面,陛下都容易取得成效。自从周成王、周康王以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有很多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但是为什么国家仍然不能得到治理呢?这是因为他们舍弃了法律制度而听任自己的意愿做事,过分追求奢华生活而忽略了道德。
注释
-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希望恢复最高的治理状态和实现和平繁荣。
- 宜除赎罪之法:应该废除赎回罪行的方法。
- 相、守选举不以实:地方长官的选拔不能实事求是。
- 及有臧者,辄行其诛:如果有贪污受贿的人,就立即加以惩罚。
- 亡但免官:只是免去官职,没有其他处罚。
- 争尽力为善:大家都会努力做好事。
- 贵孝弟:重视孝顺、尊敬长辈的美德。
- 贱贾人:轻视商人。
- 进真贤:推荐真正的贤能之士。
- 举实廉:推举廉洁的人才。
- 自成、康以来: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以来。
- 欲为治者甚众:有很多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
- 然太平不复兴者:但是国家仍然不能实现太平的原因。
- 舍法度而任私意:舍弃法律制度而听任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
- 奢侈行而仁义废:过分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忽略了道德。
赏析
此诗是《汉书·传》中的一篇。作者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不同,强调了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至高治理和太平盛世,必须废除那些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即部分官员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导致国家治理不善。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