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事下御史中丞,召诘问,劾奏“胜吏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给事中,与论议,不崇礼义,而居公门下相非恨,疾言辩讼,惰谩亡状,皆不敬。”制曰:“贬秩各一等。”胜谢罪,乞骸骨。上乃复加赏赐,以子博为侍郎,出胜为渤海太守。胜谢病不任之官,积六月免归。

诗句

  1.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
  2. “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
  3. “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4. “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
  5. “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6. “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事下御史中丞,召诘问,劾奏“胜吏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给事中,与论议,不崇礼义,而居公门下相非恨,疾言辩讼,惰谩亡状,皆不敬。”制曰:“贬秩各一等。””
  7. “胜谢罪,乞骸骨。上乃复加赏赐,以子博为侍郎,出胜为渤海太守。胜谢病不任之官,积六月免归。”

译文

  1. 过了数日后,又开始议论是否应该重新祭祀汉惠帝和汉景帝的庙宇,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刘胜说:“按照礼仪规定做就可以了。”夏侯常反驳道:“应当依照礼法行事。”
  2. 刘胜愤然地说:“离开吧!这是当时的变故。”
  3. 之前,夏侯常曾告诉刘胜有关高陵有个儿子杀了自己的母亲之事。刘胜报告了这件事,尚书问:“是谁犯了这个错误?”刘胜回答说:“是夏侯常。”
  4. 尚书派人问刘胜为何要举报夏侯常,刘胜因此非常怨恨夏侯常,立刻回答尚书说:“我听闻平民的言论告诫您不要多话。在处理事情时不够审慎详细,随意说话触犯法律。”刘胜无法解释清楚。于是被弹劾,指控他和夏侯常争论时失礼、怠慢,不敬。皇帝下达命令:“贬降他的官职一级。”
  5. 刘胜向皇帝道歉并请求退休,皇上于是重新赐予他赏赐,任命他的儿子刘博为侍郎,把刘胜派往渤海郡担任太守。刘胜因身体原因请求辞去职务,六个月后就返回了家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朝时期一位官员刘胜因不满夏侯常的行为而进行的斗争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夏侯常因为一件小事就对刘胜进行打击报复。然而,刘胜并没有屈服于这种打击,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通过上书揭露夏侯常的不当行为,最终使得夏侯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外,诗中还涉及到当时官场上的一些风气和规矩问题。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汉朝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腐败现象,同时也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立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