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复征为光禄大夫,胜常称疾卧,数使子上书乞骸骨,会哀帝崩。

初,琅邪邴汉亦以清行征用,至京兆尹,后为太中大夫。王莽秉政,胜与汉俱乞骸骨。自昭帝时,涿郡韩福以德行征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行道舍传舍,县次具酒肉,食从者及马。长吏以时存问,常以岁八月赐羊一头,酒二斛。不幸死者,赐复衾一,祠以中牢。”于是王莽依故事,白遣胜、汉。策曰:“惟元始二年六月庚寅,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罢。太皇太后使谒者仆射策诏之曰: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今大夫年至矣,朕愍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其上子若孙若同产、同产子一人。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终高年。赐帛及行道舍宿,岁时羊酒衣衾,皆如韩福故事。所上子男皆除为郎。”于是胜、汉遂归老于乡里。汉兄子曼容亦养志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辄自免去,其名过出于汉。

汉朝 · 传 · 王贡两龚鲍传

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然孔子贤此二人,以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然汉朝时期,有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附唐林、薛方)等人,他们以清节之士而闻名,是所谓“清节之士”的类传。

王吉,字子师,是汉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事迹主要体现在《汉书·王吉传》中。据记载,王吉在汉昭帝时期曾为光禄大夫,但因多次因病称病卧床,多次让子上书请求辞官归家。他的儿子王骏、孙子王崇亦追随其志,最终都得以免除官职,返回乡里。这种坚守道德操守的精神,被后人所称颂。

贡禹是另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官员。他曾任太中大夫,与王吉一起,都是汉朝时期清节之士的代表。据史书记载,当哀帝即位时,王莽秉政,贡禹与王吉一样,选择辞官归家,乞求骸骨。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一种高洁的人格魅力和对国家政治的忠诚。

龚胜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在汉朝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光禄大夫、太中大夫等。然而,由于他对王莽政权的不满,选择了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他的行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他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赢得了后世的尊重和赞誉。

鲍宣(附唐林、薛方),他也是汉代清节之士的代表之一。据史籍记载,他曾任太中大夫,后因王莽秉政而辞官。他的生活非常简朴,甚至在家中设有草庐,以示其清贫。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不仅展现了汉朝时期清节之士的风采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政治环境。通过阅读这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可以深入思考现代社会中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