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龚舍以龚胜荐,征为谏大夫,病免。复征为博士,又病去。顷之,哀帝遣使者即楚拜舍为太山太守。舍家居在武原,使者至县请舍,欲令至廷拜授印绶。舍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县官?”遂于家受诏,便道之官。既至数月,上书乞骸骨。上征舍,至京兆东湖界,固称病笃。于子使使者收印绶,拜舍为光禄大夫。数赐告,舍终不肯起,乃遣归。
舍亦通《五经》,以《鲁诗》教授。舍、胜既归乡里,郡二千石长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师弟子之礼。舍年六十八,王莽居摄中卒。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安车驷马迎胜,即拜,秩上卿,先赐六月禄直以办装,使者与郡太守、县长吏、三老官属、行义诸生千人以上入胜里致诏。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拕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内安车驷马,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以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即上言:“方盛夏暑热,胜病少气,可须秋凉乃发。”有诏许。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胜因敕以棺敛丧事:“衣周于身,棺周于衣。勿随俗动吾冢,种柏,作祠堂。”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使者、太守临敛,赐复衾祭祠如法。门人衰绖治丧者百数。有老父来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门。
诗句释义: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死于首阳,不食其禄,周犹称盛德焉。
译文:昔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灭掉商朝后,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从商都迁到了洛邑。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忠不孝而耻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尽管如此,孔子仍然赞赏他们,认为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关键词解析:
- 武王:周武王,即姬发,是周朝的开国皇帝,他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 九鼎:九鼎是古代重要的礼器,象征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权威。
- 伯夷、叔齐:他们是商朝末年的忠臣,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饿死。
- 首阳山: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是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伯夷、叔齐的行为体现了高尚的品德。
赏析: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是一篇记录西汉初期政治人物的文章。文章通过对伯夷、叔齐的故事和孔子的评价,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和节操的重视。伯夷、叔齐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对君主的不认同和对道义的追求,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毫不畏惧。而孔子则赞赏他们的高洁品质,认为他们的选择代表了道德上的高尚。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