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奉为中郎,召问奉:“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奉对曰:“师法用辰不用日。辰为客,时为主人。见于明主,侍者为主人。辰正时邪,见者正,侍者邪;辰邪时正,见者邪,侍者正。忠正之见,侍者虽邪,辰时俱正;大邪之见,侍者虽正,辰时俱邪。即以自知侍者之邪,而时邪辰正,见者反邪;即以自知侍者之正,而时正辰邪,见者反正。辰为常事,时为一行。辰疏而时精,其效同功,必参五观之,然后可知。故曰:察其所繇,省其进退,参之六合五行,则可以见人性,知人情。难用外察,从中甚明,故诗之为学,情性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观性以历,观情以律,明主所宜独用,难与二人共也。故曰:‘显诸仁,臧诸用。’露之则不神,独行则自然矣,唯奉能用之,学者莫能行。”
【诗句】
上以奉为中郎,召问奉:“来者以善日邪时,孰与邪日善时?”
【译文】
汉武帝以奉(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召唤他问道:来访的人是在好的日子还是坏的时间,哪一个更好一些?
【注解】
- 上:皇帝。
- 奉:司马相如。
- 中郎将:汉朝的一种官职,负责护卫皇帝、传达诏令等。
- 来者:访问的人或使者。
- 以善日邪时:在好的一天和坏的一天之间进行比较。
- 孰与邪日善时:哪个更好些,是坏的一天好于好的一天,还是好的一天好于坏的一天。
- 孰:谁。
- 邪日:坏的一天。
- 善时:好的一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提问的形式,探讨了“何时何事”的问题,即在好的日子里还是坏的日子里做某件事情会更好。司马相如的回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即在判断事物的好坏时,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的现象或者一时的情况,而应该深入观察本质,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角度去分析问题。
这首诗也反映了司马相如的为人和处世哲学,他主张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放弃希望,这种态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